独创性声明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2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生态经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2.1 生态经济学的概念 | 第11-12页 |
1.2.2 生态经济的国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3 我国生态经济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 第16-19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1.4 理论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4.1 理论与方法 | 第21-2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额济纳绿洲复合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4页 |
2.1 额济纳绿洲区域概况 | 第24-26页 |
2.1.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4-26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页 |
2.2 额济纳绿洲复合系统现状 | 第26-29页 |
2.2.1 额济纳绿洲水资源系统现状 | 第26-28页 |
2.2.2 额济纳绿洲生态系统现状 | 第28页 |
2.2.3 额济纳绿洲经济系统现状 | 第28-29页 |
2.3 额济纳绿洲复合系统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37页 |
2.3.1 来水量逐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 | 第29-32页 |
2.3.2 森林生态系统的恶化和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 第32-34页 |
2.3.3 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危害加剧 | 第34-35页 |
2.3.4 经济发展缓慢 | 第35-37页 |
3. 额济纳绿洲复合系统可持续定量评估 | 第37-51页 |
3.1 评价因子的选取 | 第37-42页 |
3.1.1 数据处理 | 第37-39页 |
3.1.2 关联系数的计算 | 第39-40页 |
3.1.3 关联度的计算及排序 | 第40-42页 |
3.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2页 |
3.3 综合评价指标的量化分析 | 第42-51页 |
3.3.1 发展位(L)的计算 | 第43页 |
3.3.2 发展势(P)的计算 | 第43-44页 |
3.3.3 协调度(H)的计算 | 第44页 |
3.3.4 可持续发展度(D)的计算 | 第44-45页 |
3.3.5 实例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45-51页 |
4. 额济纳绿洲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建设性措施 | 第51-56页 |
4.1 额济纳绿洲水资源系统的建设性措施 | 第51-52页 |
4.1.1 进行全流域统一管理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 第51页 |
4.1.2 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 第51-52页 |
4.1.3 加强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利用,防治水质污染 | 第52页 |
4.2 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的建设性措施 | 第52-55页 |
4.2.1 以植被恢复为绿洲生态恢复的核心 | 第52-54页 |
4.2.2 土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 第54-55页 |
4.3 额济纳绿洲社会经济系统的建设性措施 | 第55-5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论文的结论 | 第56页 |
5.2 问题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