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 目录 | 第8-12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5页 |
| ·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特点 | 第12-15页 |
| ·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介绍 | 第12-14页 |
| ·极端碱性微生物的多样性 | 第14页 |
| ·适碱微生物作用机制机理研究 | 第14-15页 |
| ·极端嗜碱菌应用 | 第15页 |
| ·极端微生物的研究展望 | 第15页 |
| ·碱性蛋白酶介绍 | 第15-16页 |
| ·碱性蛋白酶的背景和现状 | 第15-16页 |
| ·碱性蛋白酶作用机制机理介绍 | 第16页 |
| ·未培养微生物资源与研究技术介绍 | 第16-23页 |
| ·未培养微生物资源介绍 | 第16-18页 |
| ·纯培养技术与未培养技术 | 第18页 |
| ·国内外未培养微生物资源研究技术、方法和进展 | 第18-20页 |
| ·土壤宏基因组DNA的提取纯化进展 | 第20-21页 |
| ·未培养技术关键点 | 第21-23页 |
| ·本课题研究意义、技术路线和目标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41页 |
| ·材料 | 第25页 |
| ·土壤样品来源 | 第25页 |
| ·菌株与质粒 | 第25页 |
|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25-27页 |
| ·培养基 | 第25-26页 |
| ·培养条件 | 第26页 |
| ·菌体保存 | 第26-27页 |
| ·常用溶液、缓冲液 | 第27-28页 |
| ·仪器 | 第28页 |
| ·DNA的提取 | 第28-31页 |
| ·快速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 第28-29页 |
| ·质粒DNA的大量提取 | 第29-30页 |
| ·质粒DNA的常规大量提取 | 第29-30页 |
| ·试剂盒大量提质粒 | 第30页 |
| ·试剂盒快速提取质粒 | 第30-31页 |
| ·质粒DNA的转化 | 第31-33页 |
| ·快速制备E.coli的感受态细胞 | 第31-32页 |
| ·转化反应 | 第32页 |
| ·质粒DNA的电脉冲导入 | 第32-33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3页 |
| ·电洗脱法回收DNA片段 | 第33-34页 |
| ·试剂盒法快速回收DNA片段 | 第34-35页 |
| ·DNA的连接 | 第35-36页 |
| ·载体质粒DNA的去磷酸化 | 第35页 |
| ·DNA连接 | 第35-36页 |
| ·ABI DNA自动测序系统测定DNA序列 | 第36页 |
| ·文库的构建和保存 | 第36-38页 |
| ·环境样品宏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6-38页 |
| ·小量从碱性土壤样品中直接抽提纯化DNA的方法 | 第36-37页 |
| ·大量从土壤样品中直接抽提纯化DNA的方法 | 第37-38页 |
| ·载体的制备 | 第38页 |
| ·宏基因组DNA文库的构建 | 第38页 |
| ·克隆子的鉴定以及分析 | 第38页 |
| ·基因组文库的活性筛选策略 | 第38-39页 |
| ·Folin-酚法测定蛋白酶活力 | 第39-41页 |
| ·Foiin-酚法测定蛋白酶活力原理 | 第39-40页 |
| ·Folin-酚法测定蛋白酶活力步骤 | 第40页 |
| ·酶活力的定义以及计算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碱性土壤宏基因组DNA文库AL01的构建 | 第41-49页 |
| ·引言 | 第41-42页 |
| ·环境宏基因组DNA的提取和纯化 | 第42-43页 |
| ·载体的制备 | 第43页 |
| ·DNA文库的构建 | 第43-45页 |
| ·DNA文库随机部分转化子测序结果和分析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6页 |
| ·讨论 | 第46-49页 |
| 第四章 碱性蛋白酶AP01基因的克隆 | 第49-63页 |
| ·引言 | 第49页 |
| ·AL01文库的蛋白酶基因的活性筛选 | 第49-50页 |
| ·pGXAA2011质粒DNA酶切检测 | 第50页 |
| ·克隆pGXAA2011质粒DNA的感受态细胞转化 | 第50-51页 |
| ·克隆pGXAA2011外源DNA序列以及序列分析 | 第51-52页 |
| ·pGXAA2011外源DNA序列分析 | 第52-53页 |
| ·pGXAA2011外源DNA序列blastn同源性分析 | 第53-57页 |
| ·pGXAA2011外源DNA序列blastx同源性分析 | 第57-58页 |
| ·克隆pGXAA2011碱性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 第58-60页 |
| ·不同温度下的蛋白酶酶活 | 第59页 |
| ·不同pH下的蛋白酶酶活 | 第59-60页 |
| ·结论 | 第60页 |
| ·讨论 | 第60-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
| 致谢 | 第72-74页 |
| 本研究后续工作 | 第74-7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