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导言 | 第6-8页 |
| 1 电子签名与数字签名的界定 | 第8-19页 |
| ·电子签名产生的必然性 | 第8-10页 |
| ·传统签名的功能及其局限性 | 第8-9页 |
| ·电子签名对签名法律功能的满足 | 第9-10页 |
| ·电子签名的定义及其种类 | 第10-14页 |
| ·电子签名的定义 | 第11-12页 |
| ·电子签名的种类 | 第12-14页 |
| ·数字签名的定义及其技术 | 第14-19页 |
| ·数字签名的定义 | 第14页 |
| ·数字签名的技术及程序 | 第14-18页 |
| ·数字签名与电子签名的关系 | 第18-19页 |
| 2 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 | 第19-49页 |
| ·电子签名法律效力的三种立法模式 | 第19-36页 |
| ·技术特定型立法模式 | 第20-23页 |
| ·技术中立型立法模式 | 第23-26页 |
| ·折衷型立法模式 | 第26-30页 |
| ·评价 | 第30-36页 |
| ·电子签名的效力范围 | 第36-39页 |
| ·立法所涉及的交易领域 | 第36-38页 |
| ·法定的排除适用 | 第38-39页 |
| ·约定的排除适用 | 第39页 |
| ·电子签名的归属及其完整性推定 | 第39-44页 |
| ·合法使用电子签名的效力 | 第40-42页 |
| ·未经授权使用的效力 | 第42-44页 |
| ·电子签名的认证 | 第44-49页 |
| ·电子认证与电子签名的关系 | 第44-46页 |
| ·电子认证的工作原理 | 第46页 |
| ·电子认证的作用 | 第46-49页 |
| 3 对我国电子签名效力制度的反思 | 第49-61页 |
| ·我国电子签名效力制度的现状 | 第49-53页 |
| ·对《电子签名法》中有关电子签名法律效力的规定的评析 | 第53-61页 |
| ·电子签名法律效力的立法模式 | 第53-54页 |
| ·电子签名的效力范围 | 第54-56页 |
| ·电子签名的效力推定 | 第56-57页 |
| ·认证机构的管理 | 第57-61页 |
| 结语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