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血清白蛋白cDNA转化橡胶树的研究
| 目录 | 第1-10页 |
| 1 前言 | 第10-32页 |
| ·人血清白蛋白 | 第10-12页 |
| ·人血清白蛋白简介 | 第10页 |
| ·利用基因工程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 | 第10-12页 |
| ·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 ·植物生物反应器概念及优点 | 第12-13页 |
| ·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转基因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19页 |
| ·橡胶树生理学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 ·橡胶树的乳管系统 | 第19-20页 |
| ·产胶生理 | 第20-21页 |
| ·橡胶树分子生物学研究概况 | 第21-25页 |
| ·胶乳中的基因表达分析 | 第21-23页 |
| ·胶乳合成相关基因克隆 | 第23-24页 |
| ·橡胶种质资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4-25页 |
| ·橡胶树基因工程 | 第25页 |
| ·橡胶树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 | 第25-27页 |
| ·愈伤组织的培养 | 第25-26页 |
| ·分化培养 | 第26-27页 |
| ·体细胞胚的萌发 | 第27页 |
| ·植物转基因方法 | 第27-31页 |
| ·载体转化系统 | 第27-29页 |
| ·DNA直接导入法 | 第29-31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2-45页 |
|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 ·试剂与菌株 | 第33-35页 |
| ·化学药品 | 第33页 |
| ·溶液的配置 | 第33-34页 |
| ·培养基 | 第34-35页 |
| ·菌株 | 第35页 |
| ·仪器设备 | 第35页 |
| ·橡胶树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5-37页 |
| ·橡胶树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5-36页 |
| ·橡胶树愈伤组织抗卡那霉素情况 | 第36页 |
| ·橡胶树胚状体的诱导 | 第36-37页 |
| ·橡胶树完整植株的诱导 | 第37页 |
| ·基因枪法转化橡胶树愈伤组织 | 第37-40页 |
| ·质粒的准备 | 第37-38页 |
| ·基因枪轰击受体材料 | 第38-40页 |
| ·轰击后愈伤组织的培养 | 第40页 |
| ·转基因胚状体的诱导 | 第40页 |
| ·转基因幼苗的诱导 | 第40页 |
| ·转基因幼苗的PCR检测 | 第40-42页 |
| ·微量法提取DNA | 第41页 |
| ·HSA cDNA的PCR检测 | 第41-42页 |
| ·农杆菌侵染愈伤组织 | 第42-45页 |
| ·三亲交配法将中间载体导入农杆菌 | 第42-43页 |
| ·PCR方法检测转化的农杆菌GVRH | 第43-44页 |
| ·农杆菌的准备 | 第44-45页 |
| ·侵染 | 第45页 |
| ·共培养 | 第45页 |
| ·筛选培养 | 第45页 |
| ·转基因幼苗的诱导 | 第45页 |
| ·转基因胚状体的PCR检测 | 第4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9页 |
| ·橡胶树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5-55页 |
| ·橡胶树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45-53页 |
| ·橡胶树愈伤组织抗卡那霉素情况 | 第53-54页 |
| ·橡胶树胚状体的诱导研究 | 第54-55页 |
| ·完整植株的诱导 | 第55页 |
| ·基因枪轰击法转化橡胶树愈伤组织 | 第55-57页 |
| ·基因枪轰击后的恢复培养 | 第55页 |
| ·基因枪轰击距离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55页 |
| ·抗性植株的获得 | 第55-56页 |
|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 第56-57页 |
| ·农杆菌侵染愈伤组织 | 第57-59页 |
| ·PCR方法检测三亲交配法获得的农杆菌 | 第57页 |
| ·不同浓度的农杆菌侵染橡胶树愈伤组织的情况 | 第57-58页 |
| ·抗性胚状体的获得 | 第58页 |
| ·转基因胚状体的PCR检测 | 第58-59页 |
| ·抗性植株的诱导情况 | 第59页 |
| 4 讨论 | 第59-61页 |
| ·橡胶树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 | 第59-60页 |
| ·橡胶树愈伤组织转化方法的比较 | 第60-61页 |
| 5 结论 | 第61-63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 7 缩略语表 | 第69-70页 |
| 8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