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论文

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1 引言第1-13页
 1.1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第9-10页
 1.2 土地质量评价的程序第10-11页
 1.3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研究进展第11-13页
2 耕地占补平衡的研究第13-19页
 2.1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第13-14页
 2.2 耕地占补平衡的研究进展第14-17页
  2.2.1 耕地占补平衡的研究的理论内涵第14页
  2.2.2 耕地占补平衡发展动态第14-16页
  2.2.3 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第16-17页
 2.3 耕地占补平衡的理论基础第17-19页
3 耕地占补平衡评价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联系第19-21页
 3.1 农地分等定级的思路与程序第19页
 3.2 农地分等定级成果在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第19-21页
4 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21-33页
 4.1 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占补平衡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技术路线图第21页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21-29页
  4.2.1 指标区的划分第21-23页
  4.2.2 建立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评价指标体系第23页
  4.2.3 影响和反映耕地质量的评价指标的筛选第23-25页
  4.2.4 河北省耕地质量评价指标分布特点和指标闰值的确定第25-28页
  4.2.5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和步骤第28-29页
 4.3 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29-33页
  4.3.1 耕地自然质量分的确定第29-30页
  4.3.2 土地利用系数的确定第30-31页
  4.3.3 自然质量分与标准粮的关系分析第31-32页
  4.3.4 指标区间耕地质量评价可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2-33页
5 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第33-41页
 5.1 占补平衡评价区域的确定第33页
 5.2 评价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第33-34页
  5.2.1 太行山北段中山春玉米一年一熟区第33页
  5.2.2 运东滨海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第33-34页
 5.3 评价区域单元的划分第34页
 5.4 评价区域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4-36页
  5.4.1 不同指标区耕地质量评价因素的确定第34-35页
  5.4.2 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第35页
  5.4.3 耕地自然质量的确定第35-36页
 5.5 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的确定第36-37页
  5.5.1 土地利用系数的计算第36页
  5.5.2 划分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第36-37页
 5.6 确定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间修正系数第37-41页
6 讨论第41-42页
7 结论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8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8-49页
作者简历第49-50页
致谢第50-51页
附录第51-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分离走向融合: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功能研究
下一篇:利益动力作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