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女大学生求职心理异常的涵义 | 第11-14页 |
(一) 心理异常的涵义 | 第11-12页 |
1. 心理异常的定义 | 第11页 |
2. 心理异常的三个阶段 | 第11-12页 |
(二) 女大学生求职心理异常的涵义 | 第12-13页 |
1. 女大学生求职心理异常的定义 | 第12-13页 |
2. 女大学生求职心理异常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3页 |
(三) 研究女大学生求职心理异常的意义 | 第13-14页 |
1. 女大学生求职心理异常的研究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 | 第13-14页 |
2. 女大学生求职心理异常的研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 第14页 |
3. 女大学生求职心理异常的研究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 第14页 |
二、女大学生求职心理异常的表现 | 第14-17页 |
(一) 女大学生求职心理不适 | 第14-16页 |
1. 举棋不定 | 第14-15页 |
2. 缺乏主见 | 第15页 |
3. 期望过高 | 第15页 |
4. 盲目从众 | 第15页 |
5. 怨天尤人 | 第15-16页 |
(二) 女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 | 第16-17页 |
1. 焦虑心理 | 第16页 |
2. 自卑心理 | 第16页 |
3. 怯懦心理 | 第16页 |
4. 嫉妒心理 | 第16-17页 |
5. 依赖心理 | 第17页 |
6. 矛盾心理 | 第17页 |
三、女大学生求职心理异常的成因分析 | 第17-24页 |
(一) 社会因素的影响 | 第18-20页 |
1. 传统“重男轻女”用人观念的偏见 | 第18页 |
2. 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尖锐 | 第18页 |
3. 男女平等就业保障机构的不健全 | 第18-19页 |
4. 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不力 | 第19页 |
5. 市场经济和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 | 第19页 |
6. 女大学生就业机制不完善的影响 | 第19-20页 |
(二) 学校因素的影响 | 第20-21页 |
1. 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限 | 第20页 |
2. 女大学生求职心理健康教育不够深入 | 第20页 |
3. 高校教育体制弊端的不良影响 | 第20-21页 |
4. 女大学生求职思想政治工作有弱化 | 第21页 |
(三) 家庭因素的影响 | 第21-22页 |
1. 家庭对女大学生“望女成凤”的过高期望 | 第21页 |
2. 家庭对女大学生的择业过分关注和干涉 | 第21页 |
3. 家庭对女大学生求职心理的忽视 | 第21-22页 |
4. 家庭经济状况对女大学生求职心理的影响 | 第22页 |
(四) 自身因素的影响 | 第22-24页 |
1. 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困惑 | 第22-23页 |
2. 女性心理特质的差异 | 第23页 |
3. 女大学生自身因素的结构缺陷 | 第23页 |
4. 女大学生毕业前的情感困惑 | 第23-24页 |
四、女大学生求职心理异常的对策 | 第24-41页 |
(一) 建立男女平等就业的保障体系 | 第24-25页 |
1. 完善男女平等就业法规及制度建设 | 第24-25页 |
2. 健全男女平等就业的社会监管及社会保障机构 | 第25页 |
(二) 女大学生在求职前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 第25-29页 |
1. 正确的自我评价,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 | 第25-27页 |
2. 学会自我调节,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 | 第27-28页 |
3. 正确认识女性从业优势,增强求职的自信 | 第28-29页 |
(三)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 第29-38页 |
1. 开展女大学生求职心理咨询 | 第29-34页 |
2. 加强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 第34-36页 |
3. 重视女大学生职业理想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 | 第36-38页 |
(四) 学校要加强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 第38-40页 |
1. 培养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发展观 | 第38-39页 |
2. 增强女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 第39页 |
3. 健全女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 | 第39页 |
4. 加强女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的管理 | 第39页 |
5. 建立女大学生招生与就业相协调的配套体系 | 第39-40页 |
6. 重视女大学生就业的推荐和宣传工作 | 第40页 |
(五) 家长在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要充当好合适的角色 | 第40-41页 |
1. 家长的积极引导要与尊重女大学生的选择相结合 | 第40页 |
2. 家长要成为女大学生求职心理防线的坚强后盾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