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车沥青混合料温度变化规律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国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国内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 第17-19页 |
·现阶段面临的问题 | 第17-18页 |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及方案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总体研究方案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热力学理论基础 | 第21-28页 |
·温度场 | 第21页 |
·热量传递三种基本方式 | 第21-24页 |
·导热 | 第21-22页 |
·热传导微分方程 | 第22页 |
·对流 | 第22-23页 |
·热辐射 | 第23-24页 |
·热传导方程的定解条件 | 第24-28页 |
·几何条件 | 第24-25页 |
·物理条件 | 第25页 |
·时间条件 | 第25页 |
·边界条件 | 第25-28页 |
·第一类边界条件 | 第26页 |
·第二类边界条件 | 第26页 |
·第三类边界条件 | 第26-28页 |
第三章 转运车沥青混合料传热模型的建立 | 第28-48页 |
·转运车的工作原理简介 | 第28页 |
·传热模型的建立 | 第28-32页 |
·入料过程传热模型 | 第28-29页 |
·储料过程传热模型 | 第29-30页 |
·搅拌过程传热模型 | 第30-31页 |
·输送过程传热模型 | 第31-32页 |
·导热微分方程的解法 | 第32-43页 |
·导热问题数值求解的基本思想 | 第32-33页 |
·空间区域的离散化 | 第33-35页 |
·两类设置节点的方法 | 第34页 |
·两类节点方法的比较 | 第34-35页 |
·关于网格生成问题的进一步说明 | 第35页 |
·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 | 第35-36页 |
·导热差分方程的推导 | 第36-40页 |
·数学方法 | 第36-39页 |
·物理方法 | 第39-40页 |
·一维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的有限差分方程 | 第40-41页 |
·内节点差分方程 | 第40-41页 |
·边界节点差分方程 | 第41页 |
·二维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的有限差分方程 | 第41-43页 |
·差商代替微商法 | 第42页 |
·单元体平衡法 | 第42-43页 |
·转运车沥青混合料各节点差分方程 | 第43-47页 |
·内部节点方程式的建立 | 第43-45页 |
·边界方程节点方程式的建立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转运车沥青混合料温度场数值计算 | 第48-57页 |
·材料热物性参数的确定 | 第48-51页 |
·沥青混合料热物性参数的确定 | 第48-49页 |
·空气热物性参数的确定 | 第49-50页 |
·钢材热物性参数的确定 | 第50-51页 |
·岩棉热物性参数的确定 | 第51页 |
·换热系数的确定 | 第51-52页 |
·对流换热系数 | 第51-52页 |
·幅射热交换系数 | 第52页 |
·数值解稳定性条件 | 第52-53页 |
·数值计算过程 | 第53-54页 |
·数值模拟软件组成 | 第54-55页 |
·软件界面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实验方案 | 第57-61页 |
·测试原理和测试方案 | 第57页 |
·仪器简介 | 第57-58页 |
·实验步骤 | 第58-61页 |
·转运车表面温度测试 | 第58-59页 |
·转运车进、出口沥青混合料温度的测量 | 第59-60页 |
·环境条件的测量 | 第60-61页 |
第六章 转运车沥青混合料温度场计算结果分析 | 第61-75页 |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误差分析 | 第61-62页 |
·数值模拟计算可靠性分析 | 第62-64页 |
·沥青混合料在转运车里温度变化的分析 | 第64-69页 |
·风速对沥青混合料温度的影响 | 第66-68页 |
·环境温度对沥青混合料的影响 | 第68-69页 |
·转运车壁面温度场分析 | 第69-74页 |
·风速对入料箱壁面温度场的影响 | 第71-72页 |
·环境温度对入料箱壁面温度场的影响 | 第72-74页 |
·保温措施 | 第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0-81页 |
附录 B 转运车结构物理模型图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