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者利益的民法保护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三、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3-14页 |
第一章 见义勇为的法律界定及其分类 | 第14-21页 |
一、 见义勇为的立法涵义 | 第14-17页 |
(一) 古代立法中的见义勇为 | 第14-15页 |
(二) 现行法律法规中的见义勇为 | 第15-17页 |
二、 见义勇为的涵义界定 | 第17-19页 |
三、 见义勇为的分类 | 第19-20页 |
(一) 积极的见义勇为与消极的见义勇为 | 第19页 |
(二) 有侵权人的见义勇为与无侵权人的见义勇为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见义勇为在民法中的地位 | 第21-30页 |
一、 见义勇为性质的有关学说及其评析 | 第21-24页 |
(一) 防止侵害说及其评析 | 第21-22页 |
(二) 紧急救助论及其评析 | 第22-23页 |
(三) 合同关系说及其评析 | 第23页 |
(四) 紧急避险说或正当防卫说及其评析 | 第23-24页 |
(五) 无因管理说及其评析 | 第24页 |
二、 见义勇为的无因管理属性 | 第24-26页 |
(一) 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的联系 | 第24-26页 |
(二) 见义勇为与一般无因管理的区别 | 第26页 |
三、 见义勇为与其他民法制度的比较 | 第26-28页 |
(一) 见义勇为与正当防卫 | 第27页 |
(二) 见义勇为与紧急避险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见义勇为者利益保护的理论路径 | 第30-37页 |
一、 见义勇为行为法律关系分析 | 第30-31页 |
(一) 有侵权人的见义勇为行为法律关系分析 | 第30-31页 |
(二) 无侵权人的见义勇为行为法律关系分析 | 第31页 |
二、 见义勇为者受到的损害之救济 | 第31-34页 |
(一) 见义勇为者受到的损害 | 第31-32页 |
(二) 一般损害之救济 | 第32页 |
(三) 侵权人造成损害之救济 | 第32-34页 |
三、 见义勇为者造成的损害之分担 | 第34-36页 |
(一) 见义勇为者造成的损害 | 第34页 |
(二) 见义勇为者给受益人造成损害之分担 | 第34-35页 |
(三) 见义勇为者给侵权人造成损害之分担 | 第35页 |
(四) 见义勇为者给第三人造成损害之分担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我国立法对见义勇为者利益保护的不足及完善 | 第37-46页 |
一、 现有民事法律规定的梳理 | 第37-39页 |
(一) “防止侵害行为”的相关规定 | 第37-38页 |
(二) 无因管理的相关规定 | 第38页 |
(三) 免责事由的相关规定 | 第38-39页 |
二、 现有法律制度下见义勇为者利益保护的困境 | 第39-42页 |
三、 国外的立法及启示 | 第42-44页 |
(一) 域外见义勇为立法 | 第42-43页 |
(二) 域外立法的启示 | 第43-44页 |
四、 立法完善的构想 | 第44-45页 |
(一) 无因管理与防止侵害行为的调和 | 第44页 |
(二) 见义勇为者责任的转移 | 第44页 |
(三) 见义勇为者责任的豁免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