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词表 | 第9-11页 |
1.研究的意义和立题依据 | 第11-14页 |
·“虚”、“瘀”为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的中医基本病理 | 第11-13页 |
·补益脾肾、化瘀通络是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的基本治则 | 第13页 |
·补气、活血化瘀药是现代中医治疗慢性肾炎最主要的药物组成方式 | 第13页 |
·通心络胶囊治疗慢性肾炎切中中医病机、符合治疗原则 | 第13-14页 |
·益气活血是治疗慢性肾炎的有效方法 | 第14页 |
2.临床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诊断标准 | 第14-15页 |
·慢性肾炎诊断标准 | 第14-15页 |
·病情轻重分级标准 | 第15页 |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15页 |
·病例选择 | 第15页 |
·试验方法 | 第15-17页 |
·分组 | 第16页 |
·治疗方法 | 第16页 |
·观察指标 | 第16页 |
·疗效判定 | 第16-17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17页 |
3.治疗前两组可比性分析 | 第17-21页 |
4.治疗结果 | 第21-26页 |
·综合疗效 | 第21页 |
·中医证候疗效 | 第21页 |
·主要症状疗效 | 第21-22页 |
·对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影响 | 第22-23页 |
·对血尿影响 | 第23页 |
·对肾功能影响 | 第23页 |
·对血液流变学影响 | 第23-24页 |
·对凝血指标影响 | 第24页 |
·对血脂影响 | 第24-25页 |
·对免疫球蛋白影响 | 第25页 |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 第25-26页 |
5.讨论 | 第26-32页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阳性对照药的选择及意义 | 第26页 |
·通心络胶囊治疗慢性肾炎的近期临床疗效评价 | 第26-27页 |
·通心络胶囊组方特点 | 第27-28页 |
·通心络胶囊治疗慢性肾炎的可能疗效机制探讨 | 第28-32页 |
·免疫调节作用 | 第28-29页 |
·抗炎作用 | 第29页 |
·改善凝血机制紊乱 | 第29-30页 |
·改善肾脏血液动力学 | 第30页 |
·防治细胞、基质增殖,抗肾脏纤维化 | 第30-31页 |
·降低血脂作用 | 第31-32页 |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 第32页 |
·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32页 |
6.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9页 |
综述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血凝学研究进展 | 第39-71页 |
1.肾小球肾炎血凝学改变的机制 | 第39-52页 |
·肾小球局部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 第39-40页 |
·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 | 第40-43页 |
·凝血因子异常 | 第43-45页 |
·抗凝物质异常 | 第45-46页 |
·纤溶系统异常 | 第46-49页 |
·血液流变学改变 | 第49-50页 |
·血脂的改变 | 第50页 |
·其他因素 | 第50-51页 |
·肾实质内凝血的激活 | 第51-52页 |
2.血凝学改变对肾小球疾病慢性进展的影响 | 第52-56页 |
·肾小球缺血性损伤 | 第53-54页 |
·参与、促进肾小球炎症反应 | 第54页 |
·细胞、基质增生,肾脏纤维化 | 第54-56页 |
3.肾炎、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 第56页 |
·肾静脉血栓形成 | 第56页 |
·其它动脉或静脉血栓栓塞 | 第56页 |
4.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并发症的诊断 | 第56-57页 |
·临床表现 | 第56-57页 |
·实验室检查 | 第57页 |
5.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治疗 | 第57-63页 |
·抗凝剂 | 第58-60页 |
·纤溶药物 | 第60页 |
·抗血小板药物 | 第60-61页 |
·手术治疗 | 第61页 |
·其他疗法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综述二: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进展 | 第71-101页 |
1.肾小球肾炎血瘀证的存在及普遍性 | 第71-75页 |
·肾小球肾炎血瘀证的中医理论依据 | 第71-72页 |
·肾小球肾炎常见中医血瘀证的临床表现 | 第72页 |
·肾小球肾炎血瘀证的现代病理学证据 | 第72-74页 |
·瘀血与肾小球肾炎中医分型 | 第74-75页 |
2.中医对肾小球肾炎瘀血危害的认识 | 第75页 |
·瘀血导致内六淫 | 第75页 |
·瘀血阻碍脏腑 | 第75页 |
3.肾小球肾炎瘀血产生的病因病机 | 第75-77页 |
·病邪致瘀 | 第76页 |
·本虚致瘀 | 第76-77页 |
·病理产物致瘀 | 第77页 |
·药毒致瘀 | 第77页 |
4.瘀血与肾小球肾炎主症的关系 | 第77-79页 |
·瘀血与水肿 | 第77-78页 |
·瘀血与蛋白尿 | 第78页 |
·瘀血与血尿 | 第78-79页 |
·瘀血与高血压 | 第79页 |
·瘀血与贫血 | 第79页 |
5.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指征 | 第79-80页 |
6.活血化瘀治疗肾小球肾炎治法的主要配伍及临床应用 | 第80-84页 |
·益气活血化瘀 | 第81-82页 |
·行气活血化瘀 | 第82页 |
·滋阴活血化瘀 | 第82页 |
·温阳活血化瘀 | 第82页 |
·养血活血化瘀 | 第82-83页 |
·祛风活血化瘀 | 第83页 |
·解毒活血化瘀 | 第83页 |
·利水活血化瘀 | 第83页 |
·止血活血化瘀 | 第83-84页 |
·祛痰活血化瘀 | 第84页 |
·平肝活血化瘀 | 第84页 |
7.活血化瘀药物的临床应用规律 | 第84-89页 |
·辨证论治加用活血化瘀药物 | 第84-85页 |
·辨病用药 | 第85页 |
·单味药的应用 | 第85-86页 |
·单用活血化瘀药物组成的复方治疗 | 第86页 |
·固定方的应用、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 | 第86-87页 |
·虫类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 | 第87-88页 |
·因病程选药 | 第88-89页 |
8.活血化瘀药物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疗效机制 | 第89-99页 |
·抑制血小板功能 | 第89-90页 |
·抗凝作用 | 第90-91页 |
·抗血栓形成 | 第91页 |
·纤维蛋白溶解作用 | 第91-92页 |
·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 第92页 |
·改善微循环 | 第92-93页 |
·改善血液流变性 | 第93-94页 |
·扩张血管,改善血流动力学 | 第94页 |
·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 | 第94-95页 |
·降血脂作用 | 第95页 |
·抗纤维化 | 第95-96页 |
·调节免疫功能 | 第96页 |
·抗感染、抗炎作用 | 第96-97页 |
·其他作用 | 第97-98页 |
·活血化瘀药物的复合疗效机制 | 第98-99页 |
9.活血化瘀治疗肾小球肾炎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附件 | 第110-111页 |
声明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