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非金属复合材料论文

可注射性壳聚糖基生物复合材料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30页
 1.1 骨组织工程第9-15页
  1.1.1 组织工程发展背景及其原理和方法第9页
  1.1.2 骨组织第9-10页
  1.1.3 组织工程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第10-11页
  1.1.4 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第11-15页
   1.1.4.1 人工合成材料第12-14页
    1.1.4.1.1 无机材料第12页
    1.1.4.1.2 合成高分子材料第12-13页
    1.1.4.1.3 复合材料第13-14页
   1.1.4.2 天然生物材料第14-15页
    1.1.4.2.1 胶原第14页
    1.1.4.2.2 脱钙骨基质第14页
    1.1.4.2.3 壳聚糖第14-15页
    1.1.4.2.4 珊瑚第15页
 1.2 软骨组织工程第15-17页
  1.2.1 种子细胞第15-16页
  1.2.2 细胞支架材料第16-17页
  1.2.3 细胞因子第17页
 1.3 水凝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第17-28页
  1.3.1 水凝胶的分类第18-19页
  1.3.2 水凝胶的制备第19页
  1.3.3 水凝胶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第19-25页
   1.3.3.1 天然水凝胶第19-25页
    1.3.3.1.1 壳聚糖第19-20页
    1.3.3.1.2 胶原和明胶第20-21页
    1.3.3.1.3 透明质酸第21-22页
    1.3.3.1.4 海藻酸盐第22-24页
    1.3.3.1.5 琼脂糖第24页
    1.3.3.1.6 纤维蛋白第24-25页
  1.3.4 合成水凝胶第25-27页
   1.3.4.1 聚丙烯酸类及其衍生物第25页
   1.3.4.2 聚乙烯醇第25-26页
   1.3.4.3 聚氧化乙烯及其衍生共聚物第26页
   1.3.4.4 聚磷腈第26-27页
   1.3.4.5 多肽第27页
  1.3.5 水凝胶应用前景展望第27-28页
 1.4 传统中药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前景第28页
 1.5 本论文工作的提出第28-30页
第二章 盐酸化壳聚糖的制备与表征第30-37页
 2.1 引言第30页
 2.2 实验部分第30-33页
  2.2.1 主要原料仪器第30-31页
  2.2.2 盐酸化壳聚糖(CH)的制备第31-32页
   2.2.2.1 壳聚糖脱乙酰度(D.D)的测定第31-32页
   2.2.2.2 壳聚糖的分子量的测定第32页
   2.2.2.3 盐酸化壳聚糖的制备第32页
  2.2.3 盐酸化壳聚糖的性能与结构的表征第32-33页
   2.2.3.1 水溶性第32页
   2.2.3.2 红外吸收光谱(FTIR)分析第32页
   2.2.3.3 X 射线(XRD)分析第32-33页
   2.2.3.4 元素含量分析第3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3-36页
  2.3.1 壳聚糖的特性第33-34页
  2.3.2 水溶性第34页
  2.3.3 红外吸收光谱(FTIR)分析第34页
  2.3.4 X 射线衍射(XRD)分析第34-36页
  2.3.5 元素含量分析第36页
 2.4 本章结论第36-37页
第三章 可注射性壳聚糖基复合组成物第37-53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实验部分第37-40页
  3.2.1 主要原料与仪器第37-38页
  3.2.2 复合组成物的制备第38页
  3.2.3 干复合组成物的制备第38-39页
  3.2.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39页
  3.2.5 X 射线衍射(XRD)分析第39页
  3.2.6 pH 值的测定第39页
  3.2.7 溶胶-凝胶相转变温度及转变速率的测定第39页
  3.2.8 SEM 测试第39页
  3.2.9 凝胶溶胀度测试第39-40页
  3.2.10 流变学测试第4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0-52页
  3.3.1 FTIR 分析第40页
  3.3.2 XRD 分析第40-41页
  3.3.3 溶胶、凝胶相转变机理第41页
  3.3.4 pH 值、温度及壳聚糖的性质对体系溶胶-凝相转变的影响第41-46页
  3.3.5 β-TCP 对复合体系的影响第46页
  3.3.6 溶胀性能分析第46-48页
  3.3.7 流变学分析第48-51页
  3.3.8 干凝胶形貌的观察第51-52页
 3.4 本章结论第52-53页
第四章 可注射性壳聚糖基复合组成物的生物相容性及软骨修复性能第53-62页
 4.1 引言第53-54页
 4.2 实验部分第54-55页
  4.2.1 主要原料与仪器第54页
  4.2.2 材料与方法第54-55页
   4.2.2.1 材料的制备与灭菌第54-55页
  4.2.3 实验动物分组第55页
  4.2.4 手术方法第55页
  4.2.5 检查项目第5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5-61页
 4.4 本章结论第61-62页
第五章 中药淫羊藿缓释剂的制备及体外释放行为第62-78页
 5.1 引言第62-63页
 5.2 实验部分第63-66页
  5.2.1 主要原料与仪器第63-64页
  5.2.2 实验方法第64-66页
   5.2.2.1 测定波长的选择第64页
   5.2.2.2 淫羊藿标准曲线的绘制第64页
   5.2.2.3 淫羊藿壳聚糖/明胶溶液的制备第64-65页
   5.2.2.4 含淫羊藿壳聚糖/明胶微球的制备第65页
   5.2.2.5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65页
   5.2.2.6 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观察第65页
   5.2.2.7 微球吸水溶胀第65页
   5.2.2.8 微球载药量的测定第65页
   5.2.2.9 淫羊藿壳聚糖/明胶微球的体外释放第65-66页
   5.2.2.10 含淫羊藿CH-GP 凝胶的制备第66页
   5.2.2.11 含淫羊藿CH-GP 凝胶的体外释放第6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6-76页
  5.3.1 药物缓控释机理第66页
  5.3.2 测定波长的确定第66-67页
  5.3.3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67页
  5.3.4 微球制备的影响因素第67-70页
   5.3.4.1 搅拌速度的影响第67-68页
   5.3.4.2 乳化剂用量的影响第68-69页
   5.3.4.3 交联剂用量的影响第69-70页
  5.3.5 微球大小及形貌第70-71页
  5.3.6 FTIR 分析第71页
  5.3.7 微球吸水溶胀第71页
  5.3.8 载药微球的药物含量第71-73页
  5.3.9 体外释放第73-76页
   5.3.9.1 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第73-76页
    5.3.9.1.1 粒径对微球释放性能的影响第73-74页
    5.3.9.1.2 药/材比对微球释放的影响第74页
    5.3.9.1.3 戊二醛加入量对微球释放性能的影响第74-76页
   5.3.9.2 含药CH-GP 凝胶的体外释放第76页
 5.4 本章结论第76-78页
全文主要结论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5页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完成的论文第85-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温高盐油藏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驱油技术研究
下一篇:土木工程制图课程网上作业系统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