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湖滨街区空间解析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7-9页 |
1.1.1 研究内容 | 第7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设想 | 第9-11页 |
1.2.1 研究范围的选取 | 第9页 |
1.2.2 研究路线 | 第9-10页 |
1.2.3 预期成果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滨水区空间解析的理论基础 | 第11-18页 |
2.1 相关理论研究简介 | 第11页 |
2.2 基于方法论层面的理论综述 | 第11-14页 |
2.2.1 理想景观设计过程理论 | 第11-12页 |
2.2.2 类型学的定义 | 第12-13页 |
2.2.3 类型学方法 | 第13-14页 |
2.3 基于技术路线层面的理论综述 | 第14-18页 |
2.3.1 建筑类型学与建筑现象学 | 第14-15页 |
2.3.2 凯文林奇的城市印象途径 | 第15-16页 |
2.3.3 场所精神途径 | 第16页 |
2.3.4 景观生态途径 | 第16-18页 |
第三章 荷伯特城市滨水区开发规划 | 第18-28页 |
3.1 背景介绍 | 第19页 |
3.2 城市旧状分析 | 第19-20页 |
3.2.1 滨水区开放空间体系 | 第19-20页 |
3.2.2 滨水空间的连续性 | 第20页 |
3.3 萨利文海湾总体规划的概念 | 第20-23页 |
3.3.1 城市结构形态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3.3.2 城市活动相关概念 | 第22-23页 |
3.4 滨水区改造的实施 | 第23-26页 |
3.4.1 滨水区的交通改造 | 第24-25页 |
3.4.2 滨水区城市空间的改造 | 第25-26页 |
3.4.3 滨水区立体景观改造 | 第26页 |
3.5 荷伯特城市滨水区改造的启示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单元静态空间模型 | 第28-41页 |
4.1 建立空间模型的基础和意义 | 第28-29页 |
4.1.1 空间模型化的意义 | 第28页 |
4.1.2 单元静态与组合动态研究的基础 | 第28-29页 |
4.2 单元静态空间的陈述模型 | 第29-31页 |
4.2.1 单元静态空间模型的相关概念 | 第29-31页 |
4.3 单元静态空间的过程模型 | 第31-35页 |
4.3.1 空间界面的组合及功能分类 | 第31-33页 |
4.3.2 空间要素的功能和分类 | 第33-34页 |
4.3.3 场所功能和性格 | 第34页 |
4.3.4 介质的功能和分类 | 第34-35页 |
4.4 单元静态空间的评价模型 | 第35-36页 |
4.5 实例及应用 | 第36-41页 |
4.5.1 场所功能重力倾向分析 | 第36-37页 |
4.5.2 空间界面功能定位 | 第37页 |
4.5.3 介质形态及功能 | 第37-38页 |
4.5.4 单元空间的场所性格认同 | 第38-39页 |
4.5.3 思考和建议 | 第39-41页 |
第五章 组合动态空间模型 | 第41-55页 |
5.1 组合动态空间的陈述模型 | 第41-44页 |
5.1.1 单元静态空间模型的叠加 | 第41页 |
5.1.2 片段要素的链接 | 第41-42页 |
5.1.3 界面的开放与闭合 | 第42页 |
5.1.4 介质的流通 | 第42-43页 |
5.1.5 空间场所性格过渡 | 第43-44页 |
5.2 组合动态空间的过程模型 | 第44-46页 |
5.2.1 界面的功能 | 第44页 |
5.2.2 水平界面的功能 | 第44页 |
5.2.3 垂直界面的功能 | 第44-45页 |
5.2.4 不同高度水平界面的功能 | 第45-46页 |
5.2.5 复合场所的功能和性格权重 | 第46页 |
5.3 组合动态空间的评价模型 | 第46-47页 |
5.4 实例及应用 | 第47-55页 |
5.4.1 组合动态空间功能延续性定位及评价 | 第48-50页 |
5.4.2.组合动态空间场所性格延续性认同 | 第50-52页 |
5.4.3 思考和建议 | 第52-5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