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9页 |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二、 国内外研究成果 | 第15-16页 |
三、 本文的基本思路及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金融风险及我国金融机构状况 | 第19-32页 |
一、 金融业特殊性与金融风险 | 第19-21页 |
二、 有问题金融机构产生风险的原因 | 第21-24页 |
三、 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及风险来源 | 第24-29页 |
四、 构建我国金融机构危机处理体系的必要性 | 第29-32页 |
第二章 我国金融机构退出的制度性缺陷 | 第32-42页 |
一、 我国有问题金融机构退出的历史回顾 | 第32-34页 |
二、 我国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现状分析 | 第34-42页 |
(一) 、 我国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主要方式 | 第34-36页 |
(二) 、 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制度缺陷 | 第36-40页 |
(三) 、 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主要难点: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国外金融机构危机处理及市场退出的比较 | 第42-47页 |
一、 美国 | 第42-44页 |
二、 英国 | 第44-45页 |
三、 德国 | 第45页 |
四、 日本 | 第45-47页 |
第四章 重构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体系 | 第47-64页 |
一、 退出的目的和原则 | 第47-50页 |
二、 处理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基本框架 | 第50-53页 |
三、 处理有问题金融机构的操作程序 | 第53-55页 |
四、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过程中相关机构 | 第55-57页 |
五、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原则与条件 | 第57-59页 |
六、 有问题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资金支持及损失分担 | 第59-63页 |
(一) 、 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资金支持 | 第59-62页 |
(二) 、 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损失分担 | 第62-63页 |
七、 过渡阶段下,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可行性操作 | 第63-64页 |
第五章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基础和基本框架 | 第64-72页 |
一、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特殊性 | 第64-66页 |
二、 处理有问题金融机构的法律内容 | 第66-69页 |
三、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责任制度与执法机关 | 第69-70页 |
四、 建立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 | 第70-72页 |
第六章 建立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及应急处理机制 | 第72-79页 |
一、 金融风险的预警系统 | 第72-75页 |
二、 金融机构风险的度量模型 | 第75-78页 |
三、 建立金融风险的应急处理机制 | 第78-79页 |
第七章 建立金融风险保险支付系统 | 第79-90页 |
一、 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 | 第79-80页 |
二、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呼唤存款保险制度 | 第80-81页 |
三、 外国存款保险机构的组织结构和运作 | 第81-84页 |
四、 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构想 | 第84-88页 |
五、 存款保险的博弈分析 | 第88-90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0-96页 |
一、 主要结论 | 第90-92页 |
二、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2-93页 |
三、 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应注意的问题 | 第93-96页 |
后记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