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0页 |
| ·课题背景 | 第12-14页 |
| ·叶轮机械流动物理模型和设计体系的发展 | 第14-20页 |
| ·一维经验和二维半经验设计体系 | 第15-16页 |
| ·准三维设计体系 | 第16页 |
| ·三维设计体系 | 第16-18页 |
| ·时均(准四维)设计体系 | 第18-20页 |
| ·叶轮机非定常流动 | 第20-33页 |
| ·非定常流动的表观物理特征 | 第20-21页 |
| ·叶轮机非定常流动的来源 | 第21-25页 |
| ·叶轮机非定常流动研究现状 | 第25-33页 |
| ·叶轮机非定常气动设计策略初步诠释 | 第33-37页 |
| ·本文工作 | 第37-40页 |
|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37-38页 |
| ·内容概要 | 第38-40页 |
| 第二章 缘线匹配理论及方法 | 第40-61页 |
| ·引言 | 第40-41页 |
| ·来自定常设计过程的启示 | 第41-43页 |
| ·缘线匹配理论 | 第43-54页 |
| ·缘线形状选取 | 第44页 |
| ·相邻叶排的缘线匹配 | 第44-54页 |
| ·缘线匹配应用方法 | 第54-58页 |
| ·基元流动展向积分方式下的应用方法 | 第54-57页 |
| ·全优化方式下的应用方法 | 第57-58页 |
| ·缘线匹配的初步验证 | 第58-59页 |
| ·小结 | 第59-61页 |
| 第三章 非定常流研究的二维数值方法 | 第61-95页 |
| ·引言 | 第61-62页 |
| ·基本方程 | 第62-63页 |
| ·叶轮机基本方程的变形 | 第63-64页 |
| ·湍流模型 | 第64-68页 |
| ·BALDWIN-LOMAX模型 | 第64-65页 |
| ·B-L模型用于叶轮机内部流动 | 第65-68页 |
| ·数值方法 | 第68-82页 |
| ·定常流动控制方程的离散 | 第69-75页 |
| ·非定常算法的实现 | 第75-78页 |
| ·加速收敛技术 | 第78-79页 |
|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79页 |
| ·计算网格 | 第79-80页 |
| ·多排叶栅网格及排间处理技术 | 第80-82页 |
| ·程序无依赖研究 | 第82-89页 |
| ·网格无依赖研究 | 第82-86页 |
| ·物理时间步长无依赖研究 | 第86-89页 |
| ·程序校验 | 第89-94页 |
| ·小结 | 第94-95页 |
| 第四章 有关非定常流型的初步研究 | 第95-118页 |
| ·引言 | 第95-96页 |
| ·研究方法 | 第96-101页 |
| ·物理模型 | 第96-97页 |
| ·数值方法 | 第97-100页 |
| ·比较方法 | 第100-101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01-116页 |
| ·入口总压亏损的影响 | 第101-107页 |
| ·进气角度的影响 | 第107-112页 |
| ·上游尾迹移动速度的影响 | 第112-116页 |
| ·小结 | 第116-118页 |
| 第五章 二维时序效应研究 | 第118-139页 |
| ·引言 | 第118页 |
| ·研究对象 | 第118-1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2-128页 |
| ·数值方法 | 第122页 |
| ·计算网格 | 第122-123页 |
| ·计算过程 | 第123-128页 |
| ·结果处理 | 第128页 |
| ·结果分析 | 第128-136页 |
| ·轴向间距的影响 | 第128-134页 |
| ·动叶转速的影响 | 第134-136页 |
| ·小结 | 第136-139页 |
| 第六章 非定常流三维数值方法 | 第139-166页 |
| ·引言 | 第139-140页 |
| ·基本方程 | 第140-142页 |
| ·湍流模型 | 第142-144页 |
| ·数值方法 | 第144-150页 |
| ·控制方程的空间离散 | 第144-145页 |
| ·数值粘性 | 第145-146页 |
| ·控制方程的时间积分 | 第146页 |
| ·非定常算法的引入 | 第146-147页 |
|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147-148页 |
| ·计算网格 | 第148-150页 |
| ·程序无依赖研究 | 第150-161页 |
| ·网格无依赖研究 | 第151-156页 |
| ·物理时间步长无依赖研究 | 第156-161页 |
| ·程序校验 | 第161-164页 |
| ·小结 | 第164-166页 |
| 第七章 缘线匹配下时序效应的应用 | 第166-215页 |
| ·引言 | 第166-168页 |
| ·三维时序效应研究 | 第168-184页 |
| ·物理对象 | 第168-17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0-171页 |
| ·计算过程 | 第171-173页 |
| ·时序研究结果及尾迹 | 第173-181页 |
| ·三维效率变化 | 第173-175页 |
| ·尾迹的影响 | 第175-181页 |
| ·以往时序效应研究的缺陷 | 第181-184页 |
| ·缘线匹配应用方式1-修改二级静叶的根、尖相位组合 | 第184-206页 |
| ·方案的提出 | 第184-187页 |
| ·三维效率分析 | 第187-201页 |
| ·最佳时序原型OH和改进方案C(-0.2,0.2)的对比 | 第188-189页 |
| ·最高效率方案A(-0.2,0,1)和方案C(-0.2,0.2)的对比 | 第189-201页 |
| ·其余性能参数 | 第201-206页 |
| ·缘线匹配应用方式2-修改一、二静叶的叶尖相位组合 | 第206-213页 |
| ·方案的提出 | 第206-208页 |
| ·三维效应 | 第208-209页 |
| ·其余性能参数 | 第209-213页 |
| ·小结 | 第213-215页 |
| 第八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215-223页 |
| ·论文总结 | 第215-218页 |
| ·研究展望 | 第218-223页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223-2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6-238页 |
| 发表论文 | 第238-239页 |
| 致谢 | 第239-2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