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文献综述第6-8页
前言第8页
一、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内涵和意义第8-18页
 (一)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内涵第8-10页
  1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涵义第8-10页
  2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涵义第10页
 (二)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特征第10-12页
  1 时代性第10-11页
  2 规律性第11页
  3 创造性第11-12页
 (三)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意义第12-18页
  1 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第12-13页
  2 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13-14页
  3 有利于克服网络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第14-16页
  4 有利于克服传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弊端第16-18页
二、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依据第18-24页
 (一)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指导思想第18-19页
 (二)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现实依据第19-21页
  1 环境变化第19页
  2 对象变化第19-20页
  3 条件成熟第20-21页
 (三)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理论依据第21-24页
  1 唯物辨证法的发展观第21-22页
  2 灌输理论第22-23页
  3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第23页
  4 接受理论第23-24页
三、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基本原则第24-26页
 (一) 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第24-25页
 (二) 时代性与实效性相统一的原则第25-26页
 (三) 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第26页
四、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对策第26-42页
 (一) 观念创新第26-29页
  1 强化德育首位意识,树立新的本质观第27页
  2 强化人本意识,树立新的职能观第27-28页
  3 强化素质培养意识,树立新的人才观第28页
  4 强化现代意识,树立新的教学观第28-29页
 (二) 内容创新第29-32页
  1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两课”教学内容第30-31页
  2 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增加比较教育内容第31页
  3 贴近社会现实,重点放在成绩和问题上第31-32页
 (三) 方法创新第32-34页
  1 改革“两课”教学方法第33页
  2 教师用通俗语言和事实说话第33-34页
  3 重视学生的地位和作用第34页
 (四) 载体创新第34-40页
  1 构建以学科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第35-36页
  2 发挥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第36-37页
  3 发挥大众媒介宣传阵地的引导作用第37页
  4 唱响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旋律第37-38页
  5 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第38-40页
 (五) 机制创新第40-42页
  1 建立权责明确的领导职责制第40页
  2 建立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第40-41页
  3 建立内外结合的考核监督机制第41-42页
结束语第42-44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44-47页
后记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渗盐水在创伤性脑损伤中应用的研究
下一篇:V公司分销渠道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