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生红球藻的培养及其虾青素提取
| 第一章 概述 | 第1-30页 |
| ·引言 | 第9页 |
| ·虾青素 | 第9-18页 |
| ·物理化学性质 | 第9-10页 |
| ·虾青素和虾青素酯 | 第10-11页 |
| ·虾青素的来源 | 第11-12页 |
| ·生物活性及工业价值 | 第12-17页 |
| ·虾青素的提取和精制方法 | 第17-18页 |
| ·雨生红球藻 | 第18-21页 |
| ·形态及分类学特征 | 第18-19页 |
| ·雨生红球藻生活周期 | 第19-20页 |
| ·环境条件对雨生红球藻游动细胞培养的影响 | 第20-21页 |
| ·虾青素的合成 | 第21-24页 |
| ·虾青素在细胞内合成的位置 | 第21-22页 |
| ·虾青素对藻细胞的生理作用 | 第22页 |
| ·环境条件对细胞虾青素累积的影响 | 第22-24页 |
| ·大规模培养雨生红球藻的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 ·Aquasearch生产模式 | 第25-26页 |
| ·Cyanotech生产模式 | 第26页 |
| ·其他生产模式 | 第26-27页 |
| ·目前国内天然虾青素产业化的现状 | 第27页 |
| ·目前利用雨生红球藻生产天然虾青素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 ·虾青素的雨生红球藻生产研究发展方向 | 第28页 |
|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雨生红球藻游动细胞的培养 | 第30-43页 |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3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4-40页 |
| ·培养物OD值与藻密度关系曲线图 | 第34页 |
| ·温度对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 ·光照对雨生红球藻细胞培养的影响 | 第35-36页 |
| ·雨生红球藻不同控制pH值下的生长 | 第36-37页 |
| ·不同光照强度下雨生红球藻细胞累积虾青素含量 | 第37-38页 |
| ·不同培养基对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累积的影响 | 第38-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讨论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雨生红球藻细胞内粗虾青素的提取 | 第43-48页 |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3页 |
|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4-47页 |
|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44-45页 |
| ·溶剂提取效果比较 | 第45-46页 |
| ·提取温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 ·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雨生红球藻不同机械破壁方法的研究 | 第48-58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8页 |
| ·实验方法 | 第48-5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 ·高压均质法提取虾青素的研究 | 第51-54页 |
| ·超声波破壁条件的研究 | 第54-55页 |
| ·不同冷冻温度和时间对虾青素提取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 ·不同机械破壁方法的比较 | 第56-57页 |
| ·结语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虾青素的分析 | 第58-67页 |
| ·薄层层析法 | 第58-61页 |
|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1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61-65页 |
|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62页 |
| ·实验方法 | 第62-6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3-65页 |
| ·红外分光光谱法 | 第65-67页 |
|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66页 |
| ·实验方法 | 第66-67页 |
| 第六章 虾青素酯的皂化 | 第67-74页 |
|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67-68页 |
| ·实验方法 | 第68-6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9-72页 |
| ·碱浓度对虾青素酯皂化的影响 | 第69-70页 |
| ·皂化时间和温度对虾青素酯皂化的影响 | 第70-72页 |
| ·小结 | 第72-74页 |
| 第七章 游离虾青素的纯化分离及鉴定 | 第74-82页 |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74页 |
| ·实验方法 | 第74-7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5-82页 |
| ·不同目数硅胶对层析结果的影响 | 第75-76页 |
| ·色素定性鉴定的红外吸收光谱 | 第76-82页 |
| 结论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 个人简历 | 第87-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