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S技术的武隆芙蓉江黑叶猴生态环境评价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前言 | 第8-17页 |
| ·生态环境评价与3S技术 | 第8-9页 |
| ·生态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 | 第9-10页 |
| ·利用3S技术主要的分析评价方法 | 第10-12页 |
| ·基于栅格(grid)空间信息的研究 | 第10-11页 |
| ·基于矢量(vector)数据空间信息的研究 | 第11页 |
| ·基于不同景观尺度(scale)空间信息的研究 | 第11-12页 |
| ·景观多样性研究 | 第12-17页 |
| ·景观多样性与景观异质性 | 第13-14页 |
| ·景观多样性的分类与常用指标 | 第14-16页 |
| ·景观格局多样性的研究 | 第16-17页 |
| 2 研究背景、内容和方法 | 第17-2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7-23页 |
| ·全球背景 | 第17-18页 |
| ·黑叶猴的生物学背景 | 第18-19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9-23页 |
|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3 空间数据的分析处理 | 第24-29页 |
| ·DEM的处理和应用 | 第24-25页 |
| ·DEM数字高程模型 | 第24-25页 |
| ·DEM数字高程模型的生成 | 第25页 |
| ·影像处理步骤与方法 | 第25-26页 |
| ·图像增强 | 第25页 |
| ·图像几何校正 | 第25-26页 |
| ·遥感影像的合成与拼接 | 第26页 |
| ·植被分类图的数字化 | 第26-29页 |
| 4 栖息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处理与分析 | 第29-36页 |
| ·样地的选定 | 第29-31页 |
| ·多样性测度的选择 | 第31-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5 黑叶猴潜在生境分析 | 第36-38页 |
| ·黑叶猴的潜在生境 | 第36页 |
| ·黑叶猴的实际分布与潜在生境比较 | 第36-38页 |
| 6 黑叶猴生态环境景观格局分析 | 第38-44页 |
| 7 黑叶猴生境适宜性分析 | 第44-51页 |
| ·黑叶猴生态环境分级 | 第44-45页 |
| ·淹没前后各级生境变化 | 第45-46页 |
| ·芙蓉江两岸的生境分级比较 | 第46-47页 |
| ·黑叶猴实际分布区各级生境变化 | 第47-49页 |
| ·研究区黑叶猴生物量损失估算 | 第49-51页 |
| 8 黑叶猴生境容量初步预测 | 第51-55页 |
| ·生境容量预测方法一 | 第51-52页 |
| ·生境容量预测方法二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9 黑叶猴生态环境保护建议 | 第55-57页 |
| 10 结论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 附图 | 第69-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