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4页 |
·引言 | 第6-8页 |
·转矩感应式限滑差速器 | 第6-7页 |
·转速差感应式限滑差速器 | 第7页 |
·电子控制式限滑差速器 | 第7-8页 |
·限滑差速器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 第8-9页 |
·驱动性能 | 第8页 |
·转弯行驶性能 | 第8-9页 |
·高速行驶稳定性 | 第9页 |
·粘性式限滑差速器的应用 | 第9-10页 |
·开展粘性式限滑差速器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粘性式限滑差速器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粘性式限滑差速器转矩传递特性的建模与分析 | 第14-24页 |
·粘性联轴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4-16页 |
·性联轴器的构造 | 第14页 |
·粘性联轴器在粘性式限滑差速器中的布置型式 | 第14-15页 |
·粘性式限滑差速器的限滑原理 | 第15-16页 |
·粘性式限滑差速器剪切转矩的理论计算 | 第16-22页 |
·粘性式限滑差速器传递转矩的数学模型 | 第16-17页 |
·粘性式限滑差速器传递转矩的影响因素 | 第17-22页 |
·综合多种影响因素的传递转矩计算模型 | 第22页 |
·粘性式限滑差速器峰值现象的理论分析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粘性式限滑差速器转矩特性的仿真计算 | 第24-40页 |
·粘性式限滑差速器工作过程的温升计算 | 第24-34页 |
·粘性联轴器换热模型的建立 | 第24-26页 |
·各部分之间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 | 第26-30页 |
·粘性联轴器各部分传热量计算 | 第30-34页 |
·粘性式限滑差速器壳体内压力公式的确立 | 第34-36页 |
·对粘性式限滑差速器转矩特性进行计算仿真分析 | 第36-40页 |
·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的模型图例 | 第36-38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粘性式限滑差速器的产品设计与技术分析 | 第40-49页 |
·引言 | 第40-41页 |
·设计总则 | 第40页 |
·结构方案 | 第40-41页 |
·粘性式限滑差速器结构设计分析 | 第41-42页 |
·粘性式限滑差速器的整体结构 | 第41页 |
·差速器壳体 | 第41-42页 |
·花键轴套总成 | 第42页 |
·粘性式限滑差速器设计技术分析 | 第42-49页 |
·叶片设计 | 第42-45页 |
·传动液的选取 | 第45-46页 |
·密封问题 | 第46-49页 |
第五章 粘性式限滑差速器台架试验 | 第49-57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粘性式限滑差速器限滑转矩输出特性测定试验 | 第50-57页 |
·试验用粘性式限滑差速器简介 | 第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1-54页 |
·影响转矩特性因素的分析 | 第54-57页 |
第六章 粘性式限滑差速器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建模与仿真 | 第57-77页 |
·装粘性式限滑差速器汽车的动力学数学模型 | 第57-59页 |
·粘性式限滑差速器汽车操纵稳定性的数学模型 | 第59-65页 |
·对应“三轮汽车”模型的力学方程 | 第59-61页 |
·车轮的切向力 | 第61-63页 |
·描述“三轮汽车”动力学特性的数学模型 | 第63-65页 |
·汽车行驶过程中的粘性限滑转矩输出 | 第65-66页 |
·汽车操纵稳定性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66-69页 |
·仿真方程的简化 | 第66-67页 |
·操纵稳定性仿真模型图例 | 第67-69页 |
·装有粘性式限滑差速器汽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 | 第69-77页 |
·稳态回转运动仿真 | 第69-72页 |
·瞬态响应过程仿真 | 第72-73页 |
·蛇行运动仿真 | 第73-75页 |
·仿真分析结论 | 第75-77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论文摘要 | 第84-86页 |
Abstract | 第8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