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7页 |
| ·从“博物馆”定义的衍化说起(1946-2001) | 第7-10页 |
| ·战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动态 | 第10-15页 |
| ·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 ·发展动态 | 第11-15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 ·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 第15-16页 |
| ·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 第16页 |
| ·小结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博览建筑改扩建的动因分析 | 第17-24页 |
| ·城市再发展为博览建筑的更新提供机遇 | 第17-20页 |
| ·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新 | 第17-18页 |
| ·城市文化中心的植入 | 第18-19页 |
| ·城市文化形象的体现 | 第19-20页 |
| ·环境危机对博览建筑的更新提出挑战 | 第20-21页 |
| ·环境危机对博览建筑的形式更新提出挑战 | 第20页 |
| ·环境危机对博览建筑的规划布局提出挑战 | 第20-21页 |
|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 第21页 |
| ·社会需求变化对博览建筑的更新提出新要求 | 第21-23页 |
| ·社会需求变化要求增加新功能 | 第21-22页 |
| ·旧建筑与新功能之间的矛盾 | 第22-23页 |
| ·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博览建筑改扩建的类型与手法 | 第24-46页 |
| ·博览建筑改扩建的类型分析 | 第24-34页 |
| ·按改造更新的对象分类 | 第25-28页 |
| ·按改造更新的方式分类 | 第28-34页 |
| ·博览建筑改扩建的手法比较 | 第34-45页 |
| ·形式的同构与异构 | 第34-40页 |
| ·空间的置换与整合 | 第40-45页 |
| ·秩序的修正与重组 | 第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博览建筑改扩建的趋势研究 | 第46-66页 |
| ·博览建筑改扩建的理念革新 | 第46-50页 |
| ·弹性设计理念的引入 | 第46-47页 |
| ·生态设计理念的引入 | 第47-48页 |
| ·整体设计理念的引入 | 第48-50页 |
| ·博览建筑改扩建的设计趋向 | 第50-57页 |
| ·空间的流动性与戏剧性趋向 | 第50-51页 |
| ·功能的复合性与提纯性趋向 | 第51-52页 |
| ·造型的多元化与关联化趋向 | 第52-53页 |
| ·结构的清晰性与含混性趋向 | 第53-54页 |
| ·材质运用的地域化和通用化趋向 | 第54-56页 |
| ·设备更新的高技术与泛艺术趋向 | 第56-57页 |
| ·博览建筑改扩建的类型拓展 | 第57-59页 |
| ·区域博物馆的兴起 | 第57-58页 |
| ·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 | 第58页 |
| ·数字博物馆的出现 | 第58-59页 |
| ·博览建筑改扩建的文化表征 | 第59-65页 |
| ·文化复兴:体现城市特色的原色 | 第59-61页 |
| ·文化整合:体现城市特色的调和色 | 第61-63页 |
| ·文化包容:体现城市特色的补色 | 第63-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我国博览建筑改扩建的前景分析 | 第66-76页 |
| ·我国博览建筑改扩建应遵循的原则 | 第66-67页 |
| ·经济技术:适用性原则 | 第66页 |
| ·文化伦理:不可替换性原则 | 第66-67页 |
| ·环境能源:平衡性原则和新陈代谢原则 | 第67页 |
| ·保护更新:系统化原则和功能置换原则 | 第67页 |
| ·我国博览建筑改扩建的前景分析 | 第67-76页 |
| ·更新模式的体系化 | 第68页 |
| ·更新类型的多样化 | 第68-71页 |
| ·运营模式的商业化 | 第71-72页 |
| ·建筑职能的社会化 | 第72-76页 |
| 结语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1-82页 |
| 附录 | 第82-87页 |
| 附录A 博物馆的定义和解释性条款(1946-2001) | 第82-84页 |
| 附录B 各国保护与更新政策一览 | 第84-86页 |
| 附录C非营利机构的标准和优惠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