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3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合成氨反应热力学分析 | 第12-13页 |
·氨合成催化剂发展概况 | 第13-19页 |
·传统的Fe_3O_4基氨合成催化剂 | 第15-16页 |
·新型的Fe_(1-x)O基氨合成催化剂 | 第16-18页 |
·钌基氨合成催化剂 | 第18页 |
·温和条件下合成氨探索 | 第18-19页 |
·铁催化剂中常见助剂的作用机理 | 第19-22页 |
·电子型助剂的作用机理 | 第20页 |
·结构型助剂的作用机理 | 第20-22页 |
·铁催化剂上合成氨机理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铁表面方位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22-23页 |
·N_2的解离吸附为速度控制步骤 | 第23-28页 |
·N_2的解离吸附 | 第23-25页 |
·N_2的分子吸附 | 第25-28页 |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金属助剂的选择 | 第28-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3页 |
第二章 实验 | 第33-40页 |
·实验试剂 | 第33页 |
·催化剂制备装置 | 第33-34页 |
·铁比的测定 | 第34-35页 |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35-39页 |
·活性评价装置 | 第35-37页 |
·活性评价原理 | 第37-39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9-40页 |
·TPR表征 | 第39页 |
·XRD表征 | 第39页 |
·SEM-EDS表征 | 第39-40页 |
第三章 金属促进的Fe_(1-x)O催化剂活性研究 | 第40-59页 |
·Fe_(1-x)O母体的制备及活性检测 | 第40-42页 |
·单金属掺杂的影响 | 第42-49页 |
·金属W掺杂的影响 | 第42-46页 |
·金属Ti、Ta掺杂的影响 | 第46-48页 |
·金属Ni掺杂的影响 | 第48-49页 |
·金属Mo掺杂的影响 | 第49页 |
·双金属掺杂的影响 | 第49-51页 |
·金属氧化物掺杂的影响 | 第51-54页 |
·金属的氧化 | 第51-52页 |
·WO_3、TiO_2掺杂的影响 | 第52-54页 |
·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54-57页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5页 |
·反应压力的影响 | 第55-56页 |
·空速的影响 | 第56页 |
·氢氮比对反应的影响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制备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9-64页 |
·还原剂对相组成影响 | 第59-60页 |
·熔融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 第60-62页 |
·熔融物冷却速度影响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第五章 金属掺杂的催化剂本征动力学研究 | 第64-77页 |
·Temkin-Pyzhev形式本征动力学方程的求取 | 第64-67页 |
·合成氨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 第64-66页 |
·本征动力学方程的求取 | 第66-67页 |
·预实验 | 第67-70页 |
·空白实验 | 第67页 |
·催化剂的还原 | 第67-68页 |
·反应条件 | 第68页 |
·内、外扩散的消除 | 第68-69页 |
·催化剂活性测定结果 | 第69-70页 |
·本征动力学计算结果 | 第70-74页 |
·反应速率常数的计算 | 第70-71页 |
·Arrhenius方程线性回归 | 第71-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页 |
符号说明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工作总结 | 第77-78页 |
·展望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