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游型景区旅游空间容量预测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1 导论 | 第6-13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6-8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8-10页 |
·旅游环境容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第8页 |
·限游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 第8-10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1页 |
·研究的难点和尝试点 | 第11-13页 |
2 旅游环境容量基本理论探索 | 第13-32页 |
·环境容量与承载力的关系 | 第13-17页 |
·环境容量的由来及概念 | 第13-14页 |
·承载力的由来及概念 | 第14-15页 |
·环境容量与承载力的内涵比较 | 第15-16页 |
·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 第16-17页 |
·国内外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国外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国内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 第19-23页 |
·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 | 第19-20页 |
·旅游环境容量的特点 | 第20-21页 |
·旅游环境容量的分类 | 第21-23页 |
·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及其评价 | 第23-32页 |
·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方法 | 第23-30页 |
·现行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方法的评价 | 第30-32页 |
3 旅游环境容量游客接受度实证研究 | 第32-43页 |
·调查问卷设计 | 第32页 |
·问卷统计结果 | 第32-34页 |
·研究结果统计分析 | 第34-43页 |
·一次统计数据及描述性分析 | 第34-36页 |
·方差分析 | 第36-42页 |
·开放性问题的统计及分析 | 第42-43页 |
4 交通流动力学模型和交通规划模型的引入 | 第43-52页 |
·景区游客流与城市交通流的比较 | 第43页 |
·城市交通流的特点 | 第43页 |
·景区游客流的特点 | 第43页 |
·交通流动力学模型简介 | 第43-47页 |
·交通流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 第43-45页 |
·交通流动力学的主要模型 | 第45-47页 |
·交通规划模型简介 | 第47-52页 |
·交通规划模型研究进展 | 第47-48页 |
·交通规划的主要模型 | 第48-52页 |
5 环游型景区旅游空间容量预测研究 | 第52-61页 |
·景区传统分类 | 第52-55页 |
·国内景区分类现状 | 第52-54页 |
·国外景区分类现状 | 第54-55页 |
·景区新的分类 | 第55-56页 |
·单向直线型景区 | 第55-56页 |
·双向直线型景区 | 第56页 |
·环游型景区 | 第56页 |
·环游型景区旅游空间容量预测模型建立 | 第56-61页 |
·预测模型假设 | 第56-57页 |
·预测模型的建立过程 | 第57-59页 |
·预测模型的确立 | 第59-61页 |
6 实证分析——以杭州灵隐景区为例 | 第61-81页 |
·灵隐景区旅游业概况 | 第61-66页 |
·灵隐景区景点和游径分布情况 | 第62-63页 |
·近五年灵隐景区游客量分布情况 | 第63-66页 |
·灵隐景区不同景点游客量统计分析 | 第66-79页 |
·原始数据处理分析 | 第66-69页 |
·聚类分析 | 第69-73页 |
·线性回归分析 | 第73-75页 |
·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75-79页 |
·灵隐景区旅游空间容量超载解决措施 | 第79-81页 |
7 研究结论与应用展望 | 第81-83页 |
·研究结论 | 第81-82页 |
·研究与应用展望 | 第82-83页 |
·研究展望 | 第82页 |
·应用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1: | 第87-89页 |
旅游环境容量监控游客接受度调查表 | 第87-89页 |
附录2: | 第89-90页 |
灵隐景区不同景点分时段游客量统计表(一) | 第89-90页 |
附录3: | 第90-91页 |
灵隐景区不同景点分时段游客量统计表(二)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