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1页 |
| ·玫瑰资源及其利用 | 第14-17页 |
| ·玫瑰的植物形态 | 第14页 |
| ·玫瑰的资源分布及香气特征 | 第14-15页 |
| ·玫瑰药理作用研究 | 第15-17页 |
| ·玫瑰精油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 ·玫瑰精油提取和分离方法 | 第17-20页 |
| ·玫瑰精油成分 | 第20-21页 |
| ·玫瑰精油活性功能研究 | 第21-22页 |
| ·植物精油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 第22-29页 |
| ·植物精油抑菌活性及抑菌作用机理研究 | 第22-23页 |
| ·植物精油抗抑郁作用研究 | 第23-29页 |
|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29-30页 |
|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 第二章 玫瑰精油水蒸气蒸馏提取及成分分析 | 第31-43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31页 |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1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1页 |
| ·原来预处理 | 第31页 |
| ·玫瑰精油的水蒸气蒸馏 | 第31-32页 |
|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玫瑰精油的单因素试验 | 第32-33页 |
| ·原料处理对玫瑰精油得率的影响 | 第32页 |
| ·不同料液比对玫瑰精油得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不同蒸馏时间对玫瑰精油得率的影响 | 第33页 |
| ·不同氯化钠浓度对玫瑰精油得率的影响 | 第33页 |
| ·玫瑰精油提取工艺的正交试验 | 第33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3页 |
| ·大马士革玫瑰精油化学成分分析 | 第33-3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4-42页 |
|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34-37页 |
| ·原料处理对玫瑰精油提取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 ·料液比对玫瑰精油得油率的影响 | 第35页 |
| ·蒸馏时间对玫瑰精油得油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 ·氯化钠浓度对玫瑰精油得油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 ·玫瑰精油提取工艺的正交试验结果 | 第37-38页 |
| ·玫瑰精油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 第38-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三章 玫瑰精油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及化学成分研究 | 第43-70页 |
| ·试验材料仪器 | 第43-44页 |
| ·试验方法 | 第44页 |
|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 第44页 |
| ·水蒸气蒸馏之共水蒸馏法 | 第44页 |
| ·水蒸气蒸馏之水上蒸馏法 | 第44页 |
| ·GC-MS分析 | 第44页 |
| ·试验结果 | 第44-68页 |
| ·顶空固相微萃取得到玫瑰精油GC-MS分析结果 | 第44-48页 |
| ·水蒸气蒸馏之共水蒸馏得到玫瑰精油GC-MS分析结果 | 第48-52页 |
| ·水蒸气蒸馏之水上蒸馏得到玫瑰精油GC-MS分析结果 | 第52-56页 |
| ·顶空固相微萃取、共水蒸馏和水上蒸馏得到的玫瑰精油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 第5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四章 玫瑰精油的抑菌功能研究 | 第70-75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 ·实验材料 | 第70页 |
| ·试验菌种 | 第70页 |
| ·培养基 | 第70-71页 |
|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71页 |
| ·实验方法 | 第71-72页 |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71页 |
| ·玫瑰精油抑菌活性测定 | 第71-7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2-74页 |
| ·玫瑰精油对各种测试菌的抑菌效力 | 第72-73页 |
| ·玫瑰精油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 | 第73-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五章 玫瑰精油对抗抑郁功能研究 | 第75-83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75页 |
| ·实验试剂、材料和设备 | 第75页 |
| ·实验动物 | 第75页 |
| ·实验方法 | 第75-77页 |
| ·玫瑰精油不同经鼻给药方式对抑郁小鼠的影响试验 | 第76页 |
| ·自主活动实验 | 第76-77页 |
| ·玫瑰精油滴鼻不同剂量抗抑郁作用的研究 | 第77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7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7-81页 |
| ·玫瑰精油不同经鼻给药方式对抑郁小鼠的影响结果 | 第77-79页 |
| ·玫瑰精油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 第79页 |
| ·玫瑰精油滴鼻不同剂量对利血平诱发的小鼠抑郁的影响 | 第79-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 作者简介 | 第9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