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12页 |
第一章 《蒲安臣条约》:最早的涉侨国籍双边条约 | 第12-29页 |
一、 《蒲安臣条约》是华工大规模出国 华侨保护问题提上清政府议事日程的产物 | 第12-17页 |
二、 《蒲安臣条约》签订 华侨国籍问题之原则规定端倪初现 | 第17-20页 |
三、 《蒲安臣条约》评析 | 第20-29页 |
第二章 《大清国籍条例》:中国政府保护海外华侨的第一部国籍立法 | 第29-46页 |
一、 华侨作用的彰显--《大清国籍条例》制颁的客观原因 | 第29-33页 |
二、 清政府侨政转变--《大清国籍条例》制颁的主观原因 | 第33-37页 |
三、 清末修律高潮--《大清国籍条例》产生的法文化背景 | 第37-38页 |
四、 中荷关于华侨国籍问题的冲突与交涉--《大清国籍条例》制颁的直接原因 | 第38-40页 |
五、 《大清国籍条例》评析 | 第40-46页 |
第三章 1912年北京中华民国政府国籍法:华侨与北京政府 | 第46-66页 |
一、 北京政府1912年国籍法:一部承前启后的国籍法 | 第46-50页 |
二、 1912年国籍法是北京政府对海外华侨实行外交保护的法律武器 | 第50-57页 |
三、 中华民国国籍法为海外华侨认同、支援北京政府提供法律依据 | 第57-66页 |
第四章 1929年中华民国国籍法 华侨与南京国民政府 | 第66-83页 |
一、 南京政府相继制颁六法,1929年国籍法颁布 | 第66-67页 |
二、 1929年国籍法的颁布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高度重视海外华侨 | 第67-69页 |
三、 1929年国籍法的特色 | 第69-72页 |
四、 1929年国籍法充分发挥了海外华侨与中国国家利益互动关系的作用 | 第72-77页 |
五、 1929年国籍立法利弊之分析 | 第77-83页 |
第五章 中印(尼)关于双重国籍问题条约:华侨双重国籍的法律结束 | 第83-94页 |
一、 中印(尼)《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签订的时代背景 | 第83-84页 |
二、 1955年中印(尼)条约签订:从法律角度正式结束华侨双重国籍现象 | 第84-88页 |
三、 中印(尼)《条约》评析 | 第88-94页 |
第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华人华侨与新中国的国家利益 | 第94-115页 |
一、 新中国国籍立法滞后 侨务工作偏离法治之轨 | 第94-102页 |
二、 1980年国籍法以国内立法的法律形式正式否认华侨双重国籍 | 第102-107页 |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与台湾现行“国籍法”的比较与评析 | 第107-115页 |
结束语 | 第115-12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0-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