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0 前言 | 第8-1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13页 |
·供试材料 | 第11页 |
·供试品种(系) | 第11页 |
·材料培育方法 | 第11页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分析方法 | 第12-1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55页 |
·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株系间差异 | 第13-17页 |
·成熟期氮素累积量的株系间差异 | 第13-14页 |
·成熟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的株系间差异 | 第14-15页 |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株系间差异 | 第15-16页 |
·氮素收获指数的株系间差异 | 第16-17页 |
·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株系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 第17-21页 |
·抽穗前、后氮素累积量的株系间差异 | 第17-18页 |
·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株系间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的差异 | 第18-19页 |
·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 | 第19-20页 |
·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株系间氮素收获指数的差异 | 第20-21页 |
·不同株高类型株系间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 第21-26页 |
·株高的聚类分析 | 第21-22页 |
·不同株高类型株系间氮素累积量的差异 | 第22-24页 |
·不同株高类型株系间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的差异 | 第24-25页 |
·不同株高类型株系间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 | 第25页 |
·不同株高类型株系间氮素收获指数的差异 | 第25-26页 |
·不同生育期类型株系间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 第26-31页 |
·生育期的聚类分析 | 第26-27页 |
·不同生育期类型株系间氮素累积量的差异 | 第27-29页 |
·不同生育期类型株系间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的差异 | 第29-30页 |
·不同生育期类型株系间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 | 第30-31页 |
·不同生育期类型株系间氮素收获指数的差异 | 第31页 |
·不同生物产量类型株系间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 第31-37页 |
·生物产量的聚类分析 | 第31-32页 |
·不同生物产量类型株系间氮素累积量的差异 | 第32-34页 |
·不同生物产量类型株系间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的差异 | 第34-36页 |
·不同生物产量类型株系间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 | 第36页 |
·不同生物产量类型株系间氮素收获指数的差异 | 第36-37页 |
·不同库容量类型株系间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 第37-42页 |
·库容量的聚类分析 | 第37-38页 |
·不同库容量类型株系间氮素累积量的差异 | 第38-40页 |
·不同库容量类型株系间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的差异 | 第40-41页 |
·不同库容量类型株系间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 | 第41页 |
·不同库容量类型株系间氮素收获指数的差异 | 第41-42页 |
·不同产量类型株系间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 第42-47页 |
·产量的聚类分析 | 第42-43页 |
·不同产量类型株系间氮素累积量的差异 | 第43-45页 |
·不同产量类型株系间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的差异 | 第45-46页 |
·不同产量类型株系间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 | 第46-47页 |
·不同产量类型株系间氮素收获指数的差异 | 第47页 |
·根系有关性状与水稻氮素吸收的关系 | 第47-55页 |
·每株不定根数与氮素累积量的关系 | 第47-49页 |
·每株不定根长与氮素累积量的关系 | 第49-51页 |
·每条不定根粗与氮素累积量的关系 | 第51-53页 |
·根系活性与氮素累积量的关系 | 第53-54页 |
·每条不定根重与氮素累积量的关系 | 第54-5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5-58页 |
·关于水稻氮素吸收量的品种间差异及其原因 | 第55-56页 |
·关于水稻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的品种间差异及其原因 | 第56-57页 |
·关于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品种间差异及其原因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