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摘要 | 第1-24页 |
1. 绪论 | 第24-50页 |
1.1 PO与GEP共混改性 | 第24-33页 |
1.1.1 GEP/PO共混物增容 | 第25-27页 |
1.1.2 影响GEP/PO共混物形态的因素 | 第27-31页 |
1.1.3 影响GEP/PO共混物力学性能的一些因素 | 第31-33页 |
1.2 PO与TLCP共混改性 | 第33-38页 |
1.2.1 TLCP/TP原位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34-35页 |
1.2.2 影响TLCP成纤的因素 | 第35-36页 |
1.2.3 TLCP/TP原位复合材料增容 | 第36-37页 |
1.2.4 TLCP/TP原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第37-38页 |
1.3 TP/TP原位复合材料 | 第38-40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40-42页 |
1.4.1 研究的目的和思路 | 第40-41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英文摘要 | 第49-50页 |
第一篇 挤出-热拉伸-淬冷制备GEP/PO原位微纤化化共混物及形态与性能研究 | 第50-162页 |
2. 共混物成纤的理论基础和原位微纤化聚合物共混物的制备 | 第51-70页 |
2.1 前言 | 第51-52页 |
2.2 共混物原位成纤的理论基础 | 第52-56页 |
2.2.1 牛顿流体中悬浮液滴的变形 | 第52-54页 |
2.2.2 共混物分散相粒子的滴-纤转变 | 第54-56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56-59页 |
2.3.1 主要原料 | 第56页 |
2.3.2 微纤化聚合物共混物的制备 | 第56-57页 |
2.3.3 试样成型 | 第57-58页 |
2.3.4 力学性能测试(拉伸性能和冲击性能) | 第58页 |
2.3.5 耐热性能(维卡软化点)测试 | 第58页 |
2.3.6 流变性能测试 | 第58页 |
2.3.7 形态观察 | 第58-59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59-67页 |
2.4.1 加工设备对形态和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2.4.2 口模结构对形态和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2.4.3 不同共混物体系的形态和性能 | 第63-66页 |
2.4.4 成型温度对微纤化共混物形态的影响 | 第66页 |
2.5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ABSTRACT | 第69-70页 |
3. 组成对PET/PE原位微纤化共混物形态和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70-93页 |
3.1 前言 | 第70-7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2-73页 |
3.2.1 主要原料 | 第72页 |
3.2.2 PET/PE微纤化共混物的制备和试样成型 | 第72页 |
3.2.3 PET/PE通常共混物的制备和成型 | 第72-73页 |
3.2.4 拉伸性能测试 | 第73页 |
3.2.5 形态观察 | 第7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3-89页 |
3.3.1 组成对形态的影响 | 第73-79页 |
3.3.2 组成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79-89页 |
3.4 结论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1页 |
ABSTRACT | 第91-93页 |
4. 热拉伸比对PET/PE原位微纤化共混物形态和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93-112页 |
4.1 前言 | 第93-9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5-96页 |
4.2.1 主要原料 | 第95页 |
4.2.2 PET/PE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制备和成型 | 第95页 |
4.2.3 拉伸性能测试 | 第95-96页 |
4.2.4 形态观察 | 第9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9页 |
4.3.1 热拉伸比对形态的影响 | 第96-102页 |
4.3.2 注塑温度对形态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4.3.3 热拉伸比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103-109页 |
4.4 结论 | 第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ABSTRACT | 第111-112页 |
5. PET/PE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增强和韧-脆转变 | 第112-131页 |
5.1 前言 | 第112页 |
5.2 微纤化共混物增强 | 第112-121页 |
5.2.1 纤维直接增强 | 第114-118页 |
5.2.2 残余热应力增强 | 第118页 |
5.2.3 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强度 | 第118-121页 |
5.3 PET/PE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韧-脆转变 | 第121-127页 |
5.3.1 聚合物增韧机理研究概况 | 第121-122页 |
5.3.2 PET/PE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韧-脆转变 | 第122-127页 |
5.4 结论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0页 |
ABSTRACT | 第130-131页 |
6. 用比基本断裂功评价PET/PE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韧性 | 第131-151页 |
6.1 前言 | 第131-132页 |
6.2 基本断裂功理论 | 第132-138页 |
6.2.1 平面应力基本断裂功的计算 | 第133-135页 |
6.2.2 利用开口位移计算平面应力基本断裂功 | 第135页 |
6.2.3 基本断裂功与J-积分间的关系 | 第135-137页 |
6.2.4 平面应变基本断裂功 | 第137-138页 |
6.3 实验部分 | 第138-139页 |
6.3.1 主要原料 | 第138页 |
6.3.2 PET/PE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制备及试样成型 | 第138页 |
6.3.3 PET/PE原位微纤化共混物比基本断裂功的测试 | 第138-139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139-147页 |
6.4.1 PET/PE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载荷-位移曲线 | 第139-141页 |
6.4.2 塑性变形区形状 | 第141-145页 |
6.4.3 PET/PE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比基本断裂功 | 第145-147页 |
6.5 结论 | 第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0页 |
ABSTRACT | 第150-151页 |
7. EVA对PET/PE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增容 | 第151-161页 |
7.1 前言 | 第151-152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52页 |
7.2.1 主要原料 | 第152页 |
7.2.2 试样制备与测试 | 第152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52-158页 |
7.3.1 EVA对PET/PE原位微纤化共混物形态的影响 | 第152-155页 |
7.3.2 EVA对PET/PE原位微纤化共混物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155页 |
7.3.3 EAV对PET/PE原位微纤化共混物比基本断裂功的影响 | 第155-158页 |
7.4 结论 | 第158-159页 |
ABSTRACT | 第159-161页 |
第一篇小结 | 第161-162页 |
第二篇 GEP/PO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结晶特性与结晶结构 | 第162-232页 |
8. PET/PE和PET/PP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结晶动力学-DSC研究 | 第163-191页 |
8.1 前言 | 第163-164页 |
8.2 实验部分 | 第164页 |
8.2.1 主要原料 | 第164页 |
8.2.2 非等温结晶 | 第164页 |
8.3 结果与讨论 | 第164-188页 |
8.3.1 PET/PE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结晶特性 | 第164-170页 |
8.3.2 PET/PP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特性 | 第170页 |
8.3.3 PET/PP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 第170-183页 |
8.3.4 PET含量对PET/PP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结晶特性的影响 | 第183-186页 |
8.3.5 热拉伸比对PET/PP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结晶特性的影响 | 第186-188页 |
8.4 结论 | 第188-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190页 |
ABSTRACT | 第190-191页 |
9. PET/PP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结晶动力学—POM和SAXS研究 | 第191-210页 |
9.1 前言 | 第191页 |
9.2 实验部分 | 第191-192页 |
9.2.1 试样制备 | 第191-192页 |
9.2.2 原位小角X-射线散射测试 | 第192页 |
9.2.3 偏光显微镜观察试样结晶 | 第192页 |
9.2.4 拉伸性能测试 | 第192页 |
9.3 结果与讨论 | 第192-207页 |
9.3.1 SAXS原位测试PET原位微纤诱导PP非等温结晶 | 第192-196页 |
9.3.2 POM原位研究PET原位微纤诱导PP等温结晶 | 第196-204页 |
9.3.3 横晶对PET/PP原位微纤化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204-207页 |
9.4 结论 | 第207-208页 |
参考文献 | 第208-209页 |
ABSTRACT | 第209-210页 |
10. PET/PP原位微纤化共混物的结晶形态和结构 | 第210-231页 |
10.1 前言 | 第210-211页 |
10.2 实验部分 | 第211-212页 |
10.2.1 试样制备 | 第211页 |
10.2.2 偏光显微镜观察 | 第211-212页 |
10.2.3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212页 |
10.2.4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 第212页 |
10.2.5 WAXD和SAXS测试 | 第212页 |
10.3 结果与讨论 | 第212-228页 |
10.4 结论 | 第228-2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29-230页 |
ABSTRACT | 第230-231页 |
第二篇小结 | 第231-232页 |
第三篇 GEP/PO共混物在注塑过程中原位成纤 | 第232-268页 |
11. PET/PE和PC/PE共混物在注塑过程中原位成纤:形态研究 | 第233-251页 |
11.1 前言 | 第233-235页 |
11.2 实验部分 | 第235-236页 |
11.2.1 主要原料 | 第235页 |
11.2.2 PET/PE和PC/PE共混物的制备和注塑成型 | 第235页 |
11.2.3 形态观察 | 第235-236页 |
11.3 结果与讨论 | 第236-247页 |
11.3.1 PET/PE和PC/PE共混物的初始形态 | 第236-237页 |
11.3.2 注塑PET/PE和PC/PE共混物的形态 | 第237-238页 |
11.3.3 共混物浇口端和非浇口端的形态比较 | 第238页 |
11.3.4 低速注塑和高速注塑共混物的形态比较 | 第238-245页 |
11.3.5 注塑PET/PE和PC/PE共混物的形态形成机制 | 第245-247页 |
11. 4 结论 | 第247-248页 |
参考文献 | 第248-249页 |
ABSTRACT | 第249-251页 |
12. PET/PE和PC/PE共混物在注塑过程中的原位成纤:拉伸力学性能 | 第251-267页 |
12.1 前言 | 第251-252页 |
12.2 实验部分 | 第252-253页 |
12.2.1. 主要原料 | 第252页 |
12.2.2. PET/PE和PC/PE共混物制备和试样注塑成型 | 第252页 |
12.2.3. 拉伸性能测试 | 第252-253页 |
12.2.4. 形态观察 | 第253页 |
1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263页 |
12.3.1. 注塑PET/PE和PC/PE共混物的应力~应变行为 | 第253-256页 |
12.3.2. 注塑PET/PE和PC/PE共混物试样拉伸后的形态 | 第256-259页 |
12.3.3. PET/PE和PC/PE共混物试样在拉伸过程中宏观形态的发展 | 第259-261页 |
12.3.4. 注塑PET/PE和PC/PE共混物拉伸行为的内在机制 | 第261-263页 |
12.4 结论 | 第263-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264-265页 |
ABSTRACT | 第265-267页 |
第三篇小结 | 第267-268页 |
第四篇 拉伸和冲击过程中GEP/PO共混物固相原位成纤 | 第268-325页 |
13. 具有高界面压应力的PET/PE和PC/PE共混物在拉伸过程中的原位成纤 | 第269-288页 |
13.1 前言 | 第269-270页 |
13.2 实验部分 | 第270-271页 |
13.2.1 主要原料 | 第270页 |
13.2.2 PET/PE和PC/PE共混物的制备和试样成型 | 第270-271页 |
13.2.3 拉伸性能测试 | 第271页 |
13.2.4 形态观察 | 第271页 |
13.2.5 DSC分析 | 第271页 |
13.3 结果与讨论 | 第271-284页 |
13.3.1 低温注塑温度的确定 | 第271-272页 |
13.3.2 形态 | 第272-274页 |
13.3.3 拉伸性能 | 第274-277页 |
13.3.4 共混物在拉伸过程中的原位成纤 | 第277-282页 |
13.3.5 试样在拉伸过程中宏观形态的演化 | 第282-284页 |
13.4 结论 | 第284-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285-286页 |
ABSTRACT | 第286-288页 |
14. 拉伸速率对具有高界面压应力的PET/PE和PC/PE共混物原位成纤的影响 | 第288-300页 |
14.1 前言 | 第288-289页 |
14.2 实验部分 | 第289页 |
14.2.1 主要原料和具有高界面压应力共混物的制备 | 第289页 |
14.2.2 拉伸性能测试 | 第289页 |
14.2.3 形态观察 | 第289页 |
14.3 结果与讨论 | 第289-296页 |
14.3.1 拉伸速率对应力~应变行为的影响 | 第289-290页 |
14.3.2 拉伸速率对拉伸强度和模量的影响 | 第290-291页 |
14.3.3 拉伸速率对形态的影响 | 第291-296页 |
14.4 结论 | 第296-297页 |
参考文献 | 第297-298页 |
ABSTRACT | 第298-300页 |
15. 基体聚合物对具有高界面压应力的共混物在拉伸过程中原位成纤的影响 | 第300-312页 |
15.1 前言 | 第300-301页 |
15.2 实验部分 | 第301页 |
15.2.1 主要原料 | 第301页 |
15.2.2 试样制备及性能测试 | 第301页 |
15.3 结果与讨论 | 第301-310页 |
15.3.1 共混物的拉伸性能 | 第301-304页 |
15.3.2 形态 | 第304-307页 |
15.3.3 共混物在拉伸过程中的形态演化 | 第307-310页 |
15.4 结论 | 第310页 |
参考文献 | 第310-311页 |
ABSTRACT | 第311-312页 |
16. 接枝聚乙烯增容PC/PE共混物在冲击过程中的原位成纤 | 第312-324页 |
16.1 前言 | 第312-313页 |
16.2 实验部分 | 第313-314页 |
16.2.1 主要原料 | 第313页 |
16.2.2 共混物制备及试样成型 | 第313页 |
16.2.3 冲击强度测试 | 第313页 |
16.2.4 裂纹扩展功测试 | 第313页 |
16.2.5 形态观察 | 第313-314页 |
16.2.6 流变性能测试 | 第314页 |
16.3 结果与讨论 | 第314-322页 |
16.3.1 DBAEgPE对PC/PE共混物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的影响 | 第314-316页 |
16.3.2 共混物组成与冲击韧性的关系 | 第316-317页 |
16.3.3 共混物冲击断裂面的形态 | 第317-318页 |
16.3.4 PE/PE共混物的纤维化增韧机理分析 | 第318-322页 |
16.4 结论 | 第32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2-323页 |
ABSTRACT | 第323-324页 |
第四篇小结 | 第324-325页 |
第五篇 共混物原位微纤化方法和原位微纤化共混材料的应用 | 第325-372页 |
17. 具有原位导电微纤网络的CB/PET/PE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性能 | 第326-363页 |
17.1 前言 | 第326-328页 |
17.2 实验部分 | 第328-329页 |
17.2.1 实验原料 | 第328页 |
17.2.2 导电复合材料制备 | 第328页 |
17.2.3 试样成型 | 第328页 |
17.2.4 形态观察 | 第328-329页 |
17.2.5 流动性能测试 | 第329页 |
17.2.6 电性能测试 | 第329页 |
17.2.7 电阻~温度关系测试 | 第329页 |
17.3 结果与讨论 | 第329-348页 |
17.3.1 形态 | 第329-336页 |
17.3.2 CB含量对导电性能影响 | 第336-337页 |
17.3.3 PTC和NTC效应 | 第337-340页 |
17.3.4 微纤诱导结晶作用对PTC效应的影响 | 第340-348页 |
17.4 结论 | 第348页 |
参考文献 | 第348-350页 |
ABSTRACT | 第350-352页 |
附录: 利用原位微纤化共混物制备方法回收热塑性塑料专利说明书 | 第352-362页 |
第五篇小结 | 第362-363页 |
18. 结论与进一步工作设想 | 第363-372页 |
18.1 结论 | 第363-370页 |
18.2 进一步工作设想 | 第370-372页 |
个人材料 | 第372-380页 |
致谢 | 第380-3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