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区域劣势产业退出政策研究——以重庆劣势产业退出政策研究为例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9页
1 绪论第9-13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第10页
 1.3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第10-13页
  1.3.1 研究的重点第11-12页
  1.3.2 研究的难点第12-13页
2 产业结构的内涵及演进趋势第13-21页
 2.1 产业的概念和分类第13-14页
  2.1.1 产业的概念第13页
  2.1.2 产业的分类第13-14页
 2.2 产业结构的含义和基本形态第14-15页
  2.2.1 产业结构的含义第15页
  2.2.2 产业结构的基本形态第15页
 2.3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第15-17页
  2.3.1 李斯特的产业结构阶段论第15页
  2.3.2 配第—克拉克定理第15页
  2.3.3 霍夫曼定理第15-16页
  2.3.4 库兹涅茨的研究成果第16-17页
 2.4 世界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第17-19页
  2.4.1 高服务化第17-18页
  2.4.2 重化工业化第18页
  2.4.3 高加工度化第18页
  2.4.4 知识技术集约化第18-19页
 2.5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第19-21页
  2.5.1 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趋势第19页
  2.5.2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三个阶段第19-20页
  2.5.3 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特点第20-21页
3 劣势产业的定义、成因及其特点第21-25页
 3.1 产业的成长周期理论第21-23页
  3.1.1 产业形成的条件和标志第21-22页
  3.1.2 产业的扩张第22页
  3.1.3 产业的成熟第22-23页
  3.1.4 产业的衰退第23页
 3.2 劣势产业的定义第23页
 3.3 劣势产业的特点第23-25页
4 劣势产业的评价模型第25-37页
 4.1 产业的相对有效性第25-29页
 4.2 地区劣势产业的特征第29页
 4.3 劣势产业的评价指标第29-33页
  4.3.1 劣势产业选择的原则第30页
  4.3.2 劣势产业的选择基准第30-33页
 4.4 劣势产业的评价模型第33-35页
 4.5 劣势产业退出的成本收益分析第35-37页
5 区域劣势产业退出政策研究第37-53页
 5.1 产业政策的特点及其功能第37-38页
  5.1.1 产业政策的特点第37-38页
  5.1.2 产业政策的功能第38页
 5.2 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第38-43页
  5.2.1 “市场失效”论,从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到凯恩斯的政府干预主义第38-39页
  5.2.2 “政府失效”论:从政府干预政策到自由市场制度的“复归”第39页
  5.2.3 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组合第39-41页
  5.2.4 理论模型第41-43页
 5.3 实施产业政策的原则和手段第43-45页
  5.3.1 基本原则第43页
  5.3.2 产业政策的手段与措施第43-45页
 5.4 劣势产业退出政策研究第45-48页
  5.4.1 结构性困境与“退出障碍”第45-46页
  5.4.2 劣势产业退出政策的理论与现实背景第46-48页
  5.4.3 产业退出类型第48页
  5.4.4 制定劣势产业退出政策的一般原则第48页
 5.5 发达国家劣势产业退出政策实践第48-49页
 5.6 中国调整产业结构的特点与经验第49-50页
 5.7 制定和执行劣势产业退出政策时应注意的问题第50-53页
6 重庆劣势产业的确定第53-72页
 6.1 重庆产业结构历史演变第53页
 6.2 重庆市劣势产业的确定第53-69页
  6.2.1 重庆劣势产业确定方法示意图第53-54页
  6.2.2 重庆产业的DEA模型分析第54-57页
  6.2.3 重庆劣势产业的评价模型——综合基准系数模型第57-64页
  6.2.4 对重庆市劣势产业候选产业的综合基准系数的修正第64-66页
  6.2.5 定性分析第66-69页
 6.3 重庆劣势产业退出的成本收益分析——以纺织业为例第69-71页
 6.4 结论第71-72页
7 重庆劣势产业退出政策研究第72-81页
 7.1 制定重庆劣势产业退出政策的目的第72页
 7.2 重庆劣势产业退出障碍分析第72-75页
 7.3 重庆劣势产业的退出方式第75-76页
 7.4 促使劣势产业退出的政策和手段第76-77页
 7.5 降低劣势产业退出社会成本的措施第77-80页
 7.6 在制定劣势产业退出政策时应注意的问题第80-81页
8 结论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行法律法规环境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电子商务的监管问题研究
下一篇:应用TPM方法改善企业经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