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20-36页 |
一、 经济法概念的意义 | 第21-2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21-22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22-23页 |
二、 经济法概念研究的现状和问题的提出 | 第23-30页 |
(一) 存在的基本问题 | 第24-25页 |
(二) 目前的主要观点 | 第25-28页 |
(三) 问题的提出 | 第28-30页 |
三、 本文的命题和定义经济法的原则 | 第30-31页 |
(一) 本文的命题 | 第30页 |
(二) 定义的原则 | 第30-31页 |
四、 本文的逻辑思路、结构和研究方法 | 第31-36页 |
(一) 逻辑思路 | 第31-32页 |
(二) 论文结构 | 第32-3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33-36页 |
第二章 经济法定义方法的选择 | 第36-51页 |
一、 确定经济法定义方法的意义 | 第36-37页 |
(一) 定义方法是揭示经济法内涵的主要手段 | 第36页 |
(二) 选择正确的定义方法是消除经济法定义分歧的基本手段 | 第36-37页 |
二、 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定义方法 | 第37-41页 |
(一) 法的定义方法 | 第37-38页 |
(二) 我国各部门法的定义方法 | 第38-41页 |
三、 经济法定义方法的考察 | 第41-45页 |
(一) 法国和德国早期学者定义经济法的方法 | 第41-42页 |
(二) 当代法、德、日等国家学者定义经济法的方法 | 第42-43页 |
(三) 前苏联等国家的经济法定义方法 | 第43页 |
(四)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经济法定义方法 | 第43-45页 |
四、 小结——本文定义方法的选择 | 第45-51页 |
(一) 作为经济法的定义方法应当满足的两个条件 | 第45-46页 |
(二) 调整对象应当是定义经济法的基本方法 | 第46-47页 |
(三) 调整方法在定义经济法中的补充说明作用 | 第47-51页 |
第三章 经济法产生的直接原因 | 第51-61页 |
一、 经济法产生原因学说及其评价 | 第51-58页 |
(一) “市场失灵说” | 第52-53页 |
(二) “国家干预说” | 第53-55页 |
(三) 战时经济法和危机对策法说 | 第55-56页 |
(四) 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说 | 第56-58页 |
二、 经济法产生的直接原因 | 第58-61页 |
(一) 法律产生和法律体系扩张的直接原因 | 第58-60页 |
(二) 经济法产生的直接原因 | 第60-61页 |
第四章 经济关系的一般考察 | 第61-90页 |
一、 经济关系在认识和定义经济法中的作用 | 第61-66页 |
(一) 经济关系是所有法律产生的本源 | 第61-63页 |
(二) 经济关系性质和特点决定着相应法律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 第63-64页 |
(三) 经济关系是研究经济法定义的逻辑起点 | 第64页 |
(四) 经济关系决定着经济法和其他相关部门法的调整方法 | 第64-65页 |
(五) 经济关系决定着经济法的内容和关系 | 第65-66页 |
二、 经济关系的涵义和特征 | 第66-71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解的经济关系 | 第66-67页 |
(二) 法学界目前关于经济关系的定义 | 第67-69页 |
(三) 经济关系的涵义和特征 | 第69-71页 |
三、 经济关系和邻近概念的比较 | 第71-77页 |
(一) 经济关系和财产关系 | 第72-73页 |
(二) 经济关系和生产关系 | 第73-74页 |
(三) 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 | 第74-75页 |
(四) 经济关系和经济法律关系 | 第75页 |
(五) 经济关系和商事关系 | 第75-77页 |
(六) 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 | 第77页 |
四、 经济关系的分类及法律意义 | 第77-90页 |
(一) 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 第78-79页 |
(二) 抽象经济关系和具体经济关系 | 第79页 |
(三) 国内经济关系、涉外经济关系和国际经济关系 | 第79-80页 |
(四) 微观经济关系和宏观经济关系 | 第80-81页 |
(五) 市民社会内部经济关系、政治国家内部经济关系及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经济关系 | 第81-82页 |
(六) 纵向经济关系和横向经济关系 | 第82页 |
(七) 静态的经济关系和动态的经济关系 | 第82-83页 |
(八) 竞争性经济关系和非竞争性经济关系 | 第83页 |
(九) 平等的经济关系和不平等的经济关系 | 第83-85页 |
(十) 财产性经济关系和非财产性关系 | 第85-86页 |
(十一) 自愿性的和强制性的经济关系 | 第86页 |
(十二) 自然的和法律化的经济关系 | 第86-87页 |
(十三) 外部经济关系和内部经济关系 | 第87-88页 |
(十四) 私益性和公益性的经济关系 | 第88-90页 |
第五章 “二元社会”经济关系及传统法的调整 | 第90-108页 |
一、 “二元社会”中的经济主体 | 第90-94页 |
(一) 自然人和社会组织的称谓 | 第90-91页 |
(二) 公民或自然人 | 第91页 |
(三) 企业 | 第91-92页 |
(四) 国家或政府 | 第92-93页 |
(五) 国际经济组织 | 第93-94页 |
(六) 市场中的社会团体 | 第94页 |
二、 “二元社会”经济主体的类型和特征 | 第94-96页 |
(一) 二元社会结构中的社会关系特点 | 第94-95页 |
(二) 二元社会经济主体类型及特征 | 第95-96页 |
三、 “二元社会”中的经济关系 | 第96-100页 |
(一) 市民社会内部经济关系 | 第97页 |
(二) 政治国家内部经济关系 | 第97-99页 |
(三) 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 | 第99-100页 |
(四) 政治国家、市民社会成员与社会整体之间的经济关系 | 第100页 |
四、 传统部门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 第100-105页 |
(一) 宪法经济关系的调整 | 第101-102页 |
(二) 行政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 第102页 |
(三) 民商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 第102-104页 |
(四) 刑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 第104-105页 |
五、 小结——传统部门法调整的缺位或漏洞 | 第105-108页 |
第六章 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理论分析 | 第108-135页 |
一、 社会的法律地位 | 第108-111页 |
(一) 社会的含义 | 第108-110页 |
(二) 社会领域的划分 | 第110-111页 |
(三) 社会的法律地位 | 第111页 |
二、 社会公共利益 | 第111-120页 |
(一) 社会公共利益的思想渊源 | 第112-113页 |
(二) 社会公共利益的内涵和特点 | 第113-116页 |
(三) 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容 | 第116-118页 |
(四) 社会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区分 | 第118-120页 |
(五) 小结 | 第120页 |
三、 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对应的主体 | 第120-124页 |
(一) 公民或自然人 | 第120-122页 |
(二) 企业 | 第122页 |
(三) 政府 | 第122-124页 |
四、 公民、企业和政府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 第124-131页 |
(一) 个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关系的理论 | 第124-125页 |
(二) 个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冲突的历史证明 | 第125-126页 |
(三) 经济领域中个人、企业和政府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对立 | 第126-131页 |
五、 传统部门法与社会公共利益 | 第131-135页 |
(一) 民商法与社会公共利益 | 第131-132页 |
(二) 宪法与社会公共利益 | 第132-133页 |
(三) 行政法与社会公共利益 | 第133页 |
(四) 刑法与社会公共利益 | 第133-135页 |
第七章 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具体形态及调整方法 | 第135-164页 |
一、 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具体形态 | 第135-144页 |
(一) 企业内部关系 | 第135-137页 |
(二) 竞争关系 | 第137-139页 |
(三) 消费关系 | 第139-140页 |
(四) 宏观经济关系 | 第140-141页 |
(五) 劳动关系 | 第141-142页 |
(六) 环境关系 | 第142-143页 |
(七) 涉外经济关系 | 第143-144页 |
(八) 小结 | 第144页 |
二、 认识经济法调整方法的意义 | 第144-149页 |
(一) 调整方法在认识经济法概念方面的意义 | 第144-145页 |
(二) 关于经济法调整方法的几种观点 | 第145-147页 |
(三) 法律调整方法的一般理论 | 第147-148页 |
(四) 法律调整的目标和标准 | 第148-149页 |
三、 经济法调整经济关系的具体方法 | 第149-159页 |
(一) 经济法对法律关系主体的选择 | 第149-152页 |
(二) 分配权利和义务的方式 | 第152-154页 |
(三) 经济行为的选择 | 第154-155页 |
(四) 设置法律责任的方式 | 第155-159页 |
四、 经济法概念的外延 | 第159-164页 |
(一) 经济主体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 | 第160-161页 |
(二) 经济行为法律制度 | 第161页 |
(三) 政府经济行为法律制度 | 第161页 |
(四)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 第161页 |
(五) 小结——经济法的外延与经济立法体系 | 第161-164页 |
第八章 余论 | 第164-179页 |
一、 国家和政府在经济法调整对象中的地位 | 第164-167页 |
(一) 主流观点的误区 | 第164-166页 |
(二) 本文的观点 | 第166-167页 |
二、 政府在经济法中的双重地位问题 | 第167-170页 |
(一) 政府在法律体系中的双重地位 | 第167-168页 |
(二) 明确政府经济法地位的意义 | 第168-170页 |
(三) 政府在经济法中的双重地位——“干预者”与“被干预者” | 第170页 |
三、 经济法实施方式 | 第170-179页 |
(一) 法律实施的一般考察 | 第171-174页 |
(二) 经济法的实施特征 | 第174-179页 |
结论 | 第179-183页 |
参考书目 | 第183-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