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导论 | 第11-19页 |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11页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本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论文的基本思路 | 第17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本论文的选点 | 第18-19页 |
2 城中村治理的相关理论 | 第19-22页 |
·治理与善治理论 | 第19-20页 |
·治理理论 | 第19-20页 |
·善治理论 | 第20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0-22页 |
3 贵阳市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城中村问题 | 第22-50页 |
·城市化的进程及其路径依赖 | 第22-23页 |
·城市化概念的界定 | 第22-23页 |
·城市化进程的路径依赖问题 | 第23页 |
·贵阳市城中村的概况及类型划分 | 第23-33页 |
·城中村概念的界定 | 第23-24页 |
·贵阳市城中村及个案太慈桥村的概况 | 第24-28页 |
·贵阳市城中村的基本特征 | 第28-30页 |
·贵阳市城中村的类型划分及其居住成员的分层状况 | 第30-32页 |
·贵阳市城中村的功能和作用 | 第32-33页 |
·贵阳市政府对该市城中村治理的政策理念支持 | 第33-39页 |
·贵阳市城中村治理的目标 | 第33-34页 |
·贵阳市城中村治理的主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第34-35页 |
·贵阳市城中村规划管理 | 第35-36页 |
·建立健全城中村村民养老保障制度 | 第36-37页 |
·产业和就业扶助政策 | 第37-38页 |
·村民子女教育扶助 | 第38-39页 |
·贵阳市城中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39-44页 |
·村民思维观念障碍 | 第39页 |
·城中村治理所需资金量巨大 | 第39-40页 |
·城中村治理过程中利益分配关系千丝万缕 | 第40-41页 |
·城中村治理的法律法规政策不规范、不健全 | 第41页 |
·城中村治理过程中房屋拆迁困难 | 第41-42页 |
·城中村治理使得在城中村居住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凸现 | 第42-43页 |
·城中村村民在城市的就业住房安置问题 | 第43页 |
·城中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严重不足 | 第43-44页 |
·贵阳市城中村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44-46页 |
·贵阳市城中村形成的直接原因:被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 第44-45页 |
·贵阳市城中村形成的根本原因:城乡二元体制 | 第45-46页 |
·贵阳市城中村形成的间接原因: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比较落后 | 第46页 |
·贵阳市城中村治理的现实必要性 | 第46-50页 |
·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需要 | 第47页 |
·加快推进贵阳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需要 | 第47-48页 |
·修炼内功,促进贵阳市城中村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48-49页 |
·改善城中村“脏、乱、差”居住环境,不断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 第49-50页 |
4 城中村治理过程中的参与主体分析 | 第50-72页 |
·城中村治理的过程及参与主体 | 第50-51页 |
·城中村治理的过程 | 第50页 |
·城中村治理的参与主体 | 第50-51页 |
·地方政府的本质特征及在城中村治理中的作用 | 第51-59页 |
·地方政府的本质特征 | 第51-52页 |
·地方政府的作用 | 第52-53页 |
·地方政府的运作方式 | 第53页 |
·地方政府在城中村治理过程中的优势 | 第53-54页 |
·地方政府在城中村治理过程中的不足 | 第54-57页 |
·地方政府在城中村治理中的作用 | 第57-59页 |
·村集体的特征及在城中村治理中的作用 | 第59-61页 |
·村集体的特征 | 第59-60页 |
·村集体在城中村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 第60-61页 |
·村民的特征及在城中村治理中的作用 | 第61-62页 |
·村民的特征 | 第61页 |
·村民在城中村治理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 第61-62页 |
·开发商的特征及在城中村治理中的作用 | 第62-63页 |
·开发商的主要特征 | 第62-63页 |
·开发商在城中村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 第63页 |
·农民工的特征及在城中村治理中的作用 | 第63-66页 |
·农民工的特征 | 第63-65页 |
·农民工在城中村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 第65-66页 |
·非营利组织在城中村治理中的作用 | 第66-69页 |
·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 第66-67页 |
·非营利组织在城中村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 第67-69页 |
·“贵阳模式”及对贵阳市城中村治理的借鉴意义 | 第69-72页 |
·“贵阳模式” | 第69-70页 |
·“贵阳模式”对城中村治理的借鉴意义 | 第70-72页 |
5 多主体参与的综合治理模式:一种可能的城中村治理选择路径 | 第72-88页 |
·地方政府在城中村治理过程中的职能定位 | 第72-81页 |
·改革城乡二元管理体制 | 第72-74页 |
·建立健全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 | 第74-75页 |
·对城中村土地进行制度化改革 | 第75页 |
·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 | 第75-76页 |
·编制严格科学的城中村规划和计划方案 | 第76-77页 |
·与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相衔接进行城中村治理 | 第77-78页 |
·加大对村民的就业培训力度,积极拓展村民就业渠道 | 第78页 |
·建立健全城中村村民养老保障制度 | 第78-80页 |
·完善城中村治理的相关配套制度与政策 | 第80-81页 |
·村集体在城中村治理过程中的职能定位 | 第81-82页 |
·应当代表村民的利益 | 第81页 |
·应当组织群众进行有效治理 | 第81-82页 |
·村民在城中村治理过程中的职能定位 | 第82-83页 |
·应当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 第82-83页 |
·配合各方进行城中村治理 | 第83页 |
·开发商在城中村治理过程中的职能定位 | 第83-84页 |
·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城中村治理 | 第83-84页 |
·更多地为城市的整体社会效益服务 | 第84页 |
·农民工在城中村治理过程中的职能定位 | 第84-85页 |
·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第84-85页 |
·配合各方进行治理 | 第85页 |
·非营利组织在城中村治理过程中的职能定位 | 第85-88页 |
·发挥其专业优势 | 第85-86页 |
·利用亲民优势对群众进行引导 | 第86-88页 |
结语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附录 | 第94-10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