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研究必要性和意义 | 第10-15页 |
1.1 信用证概述 | 第10页 |
1.2 汇付、托收、信用证特点比较 | 第10-12页 |
1.3 信用证交易的优势和劣势 | 第12-13页 |
1.3.1 银行对进出口双方具有保证作用 | 第12页 |
1.3.2 信用证的资金融通作用 | 第12-13页 |
1.4 国际贸易及我国贸易实践的需要 | 第13-15页 |
第2章 信用证交易制度 | 第15-22页 |
2.1 信用证交易的独立原则 | 第15-16页 |
2.2 信用证交易的本质 | 第16页 |
2.3 信用证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及其权利和义务 | 第16-20页 |
2.3.1 开证申请人与开证行的关系 | 第18页 |
2.3.2 开证行与受益人的关系 | 第18-19页 |
2.3.3 开证行与通知行、保兑行的关系 | 第19页 |
2.3.4 开证行、保兑行与代付行的关系 | 第19页 |
2.3.5 开证行、保兑行与议付行的关系 | 第19页 |
2.3.6 保兑行与受益人的关系 | 第19页 |
2.3.7 付款行与受益人的关系 | 第19-20页 |
2.3.8 议付行与受益人的关系 | 第20页 |
2.4 信用证制度与信用证风险的关系 | 第20-22页 |
第3章 信用证支付方式的主要风险研究 | 第22-34页 |
3.1 卖方所承担的主要风险 | 第22-29页 |
3.1.1 拒付的风险 | 第22-23页 |
3.1.2 当事人丧失支付能力的风险 | 第23-24页 |
3.1.2.1 开证银行丧失支付能力 | 第23-24页 |
3.1.2.2 开证申请人丧失支付能力 | 第24页 |
3.1.3 信用证欺诈的风险 | 第24-28页 |
3.1.3.1 伪造信用证诈骗 | 第24-27页 |
3.1.3.2 软条款信用证诈骗 | 第27-28页 |
3.1.4 信用证的规定过于苛刻,对出口商造成潜在的风险 | 第28-29页 |
3.2 买方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 第29-31页 |
3.2.1 伪造单据的信用证诈骗 | 第29-30页 |
3.2.1.1 进口商获得的是虚假单据 | 第29页 |
3.2.1.2 进口商凭单据提取的货物与合同的规定不符 | 第29-30页 |
3.2.2 出口商获预支信用证下银行预付款后延迟发货或潜逃 | 第30页 |
3.2.3 对开信用证下货物或设备进口后对方迟迟不开证 | 第30-31页 |
3.3 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 第31-34页 |
3.3.1 业务服务风险 | 第31-32页 |
3.3.1.1 开证行的风险 | 第31页 |
3.3.1.2 通知行的风险 | 第31页 |
3.3.1.3 付款行或偿付行或议付行的风险 | 第31-32页 |
3.3.1.4 保兑行的风险 | 第32页 |
3.3.1.5 循环信用证下开证行面临进出口商联手套取银行信用的风险 | 第32页 |
3.3.2 其他风险 | 第32-34页 |
3.3.2.1 押汇行的风险 | 第32-33页 |
3.3.2.2 贴现行的风险 | 第33页 |
3.3.2.3 打包放款银行的风险 | 第33页 |
3.3.2.4 预支信用证下开证行面临出口商不发货或延迟发货的风险 | 第33页 |
3.3.2.5 假远期信用证下开证行面临进口商不付款的风险 | 第33-34页 |
第4章 信用证支付方式风险防范措施的研究 | 第34-48页 |
4.1 出口商对风险的防范措施 | 第34-39页 |
4.1.1 做好客户的调查研究 | 第34页 |
4.1.2 做好开证行的资信调查 | 第34-35页 |
4.1.3 做好审证工作 | 第35页 |
4.1.4 出口商应学会通过单据来控制货物 | 第35-36页 |
4.1.5 出口商应向所在国保险机构投保出险 | 第36页 |
4.1.6 发生拒付时采取的措施 | 第36-37页 |
4.1.6.1 研究拒付的理由并与往来银行商讨对策 | 第36页 |
4.1.6.2 直接与买方或其代理商交涉 | 第36页 |
4.1.6.3 货运单据的处理与货物的保全 | 第36-37页 |
4.1.6.4 转售或运回货物 | 第37页 |
4.1.6.5 调解仲裁 | 第37页 |
4.1.7 信用证诈骗风险的防范措施 | 第37-39页 |
4.1.7.1 提高业务素质,丰富国际贸易经验 | 第38页 |
4.1.7.2 树立风险意识,重视资信调查 | 第38-39页 |
4.1.7.3 严格按规章程序办事,提高工作的技术交流 | 第39页 |
4.1.7.4 拟贸易、拟诈骗的方法 | 第39页 |
4.2 进口商对风险的防范措施 | 第39-41页 |
4.3 银行对风险的防范措施 | 第41-48页 |
4.3.1 开证行的权利和义务 | 第41-43页 |
4.3.2 通知行的权利和义务 | 第43-44页 |
4.3.3 议付行的权利和义务 | 第44页 |
4.3.4 保兑行的权利和义务 | 第44页 |
4.3.5 偿付行的权利和义务 | 第44-45页 |
4.3.6 押汇行的权利和义务 | 第45页 |
4.3.7 银行对信用证诈骗的防范措施 | 第45-48页 |
第5章 其他降低信用证支付方式风险的措施 | 第48-55页 |
5.1 信用证与汇款相结合 | 第48页 |
5.2 信用证与托收相结合 | 第48-49页 |
5.3 备用信用证与跟单托收相结合 | 第49-50页 |
5.4 跟单托收与预付款相结合 | 第50页 |
5.5 不同结算方式与分期付款、延期付款相结合 | 第50页 |
5.6 国际保理业务 | 第50-55页 |
5.6.1 国际保理与托收、信用证方式比较 | 第51-52页 |
5.6.2 国际保理的作用 | 第52-55页 |
第6章 关于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国内外立法 | 第55-59页 |
6.1 UCP500是国际银行间普遍遵守的国际惯例 | 第55-56页 |
6.2 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 | 第56页 |
6.3 信用证与禁止令 | 第56-57页 |
6.4 我国关于信用证的立法及实践 | 第57页 |
6.5 对我国关于信用证欺诈立法和执法的几点建议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