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转化—传统民居走向现代化途径初探
第一章 传统民居的生成与发展 | 第1-36页 |
1 、 传统民居产生的土壤 | 第10-11页 |
1 、 传统民居的概念 | 第10页 |
2 、 传统民居的生成 | 第10-11页 |
3 、 传统民居的构成模式 | 第11页 |
2 、 影响传统民居形成发展的因素 | 第11-17页 |
1 、 民居与环境 | 第11-12页 |
1 ) 自然环境的制约 | 第11页 |
2 ) 社会环境的作用 | 第11-12页 |
2 、 民居与生产力水平 | 第12-13页 |
1 )、 消费 | 第12页 |
2 )、 日常交往活动 | 第12-13页 |
3 )、 闲暇生活 | 第13页 |
3 、 民居与文化 | 第13-17页 |
1 )、 民居建造是一种文化现象 | 第13-14页 |
2 )、 影响传统建筑型制的特殊因素 | 第14-16页 |
a、 “礼制”思想的约束 | 第14-15页 |
b、 “风水”观念的影响 | 第15-16页 |
c、 宗教禁忌的渗透 | 第16页 |
3 )、 传统文化的物化过程 | 第16-17页 |
3 、 各种因素对民居发展的阻碍作用 | 第17-18页 |
[小结] | 第18-36页 |
第二章 传统民居与现代文明 | 第36-57页 |
1 、 乡村社会变迁理论概述 | 第36-37页 |
1 、 社会变迁的基本概念 | 第36-37页 |
2 、 我国乡村社会变迁特色综述 | 第37页 |
2 、 外在因素的撞击 | 第37-41页 |
1 、 传统民居的被动更新 | 第38-39页 |
2 、 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对民居的新要求 | 第39-40页 |
3 、 旅游事业与民居保护 | 第40页 |
4 、 大众传播与新住宅形式引入 | 第40-41页 |
3 、 内在因素的萌发 | 第41-44页 |
1 、 新旧居住观念对住宅与集落的不同要求 | 第41-42页 |
2 、 家族的解体对民居的影响 | 第42-43页 |
3 、 人际交往方式突破与村落外向型发展 | 第43页 |
4 、 人口增长对住宅的新需求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57页 |
第三章 由冲突到转化的问题与对策 | 第57-86页 |
1 、 传统民居由冲实到转化的过程 | 第57-60页 |
1 、 传统民居现代化的概念 | 第57页 |
2 、 冲突→转化的集落表现 | 第57-60页 |
1 )、 生态变化 | 第57-58页 |
2 )、 心态变化 | 第58-59页 |
3 )、 形态变化 | 第59-60页 |
2 、 民居向现代化转化的任务 | 第60-63页 |
1 、 民居现代化带来的乡村社会问题 | 第60-61页 |
1 )、 农村市政设施奇缺 | 第60页 |
2 )、 乱建房屋侵占耕地 | 第60页 |
3 )、 住宅式样繁杂 | 第60页 |
4 )、 公共建筑跟不上需要 | 第60页 |
5 )、 建筑技术水平低 | 第60-61页 |
6 )、 新设备使用不配套 | 第61页 |
2 、 对各方面提出的要求 | 第61-63页 |
1 )、 政府方面 | 第61页 |
2 )、 建筑师方面 | 第61-62页 |
3 )、 居民方面 | 第62-63页 |
3 、 促进转化的对策 | 第63-67页 |
1 、 计划的基础-村镇规划理论 | 第63-64页 |
2 、 乡村规划与民居更新思想初探 | 第64-67页 |
1 )、 乡村现代化不等于乡村城市化 | 第64页 |
2 )、 规划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 第64-65页 |
3 )、 “传统”与“现代”的双向作用 | 第65-66页 |
4 )、 因村制宜,分别对待 | 第66-67页 |
a、 对不同经济条件村落的分别对待 | 第66页 |
b、 对不同文化层次的民居分别对侍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86页 |
附录一: 地角新村规划设计 | 第86-91页 |
附录二: 宏村保护规划设计 | 第91-96页 |
附录三: 西红门乡规划设计 | 第96-102页 |
参考资料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