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中国债券市场的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问题的确立 | 第14-15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中小企业 | 第15-16页 |
·融资 | 第16页 |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 第16页 |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第16-22页 |
·研究对象分析 | 第16-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与论文的创新 | 第23-29页 |
·研究的切入点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论文的创新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9-50页 |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 | 第29-33页 |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回顾 | 第29-31页 |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研究 | 第31-33页 |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理论 | 第33-42页 |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理论回顾 | 第33-36页 |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研究 | 第36-42页 |
·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回顾 | 第42-49页 |
·国外研究 | 第42-46页 |
·国内研究 | 第46-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中小企业融资体制及融资创新工具比较 | 第50-76页 |
·美国中小企业融资体制及融资创新工具 | 第50-56页 |
·美国的中小企业融资体制及其特点 | 第50-53页 |
·美国的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工具 | 第53-56页 |
·日本中小企业融资体制及融资创新工具 | 第56-64页 |
·日本的中小企业融资体制及特点 | 第56-62页 |
·日本的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工具 | 第62-64页 |
·台湾中小企业融资体制及融资创新工具 | 第64-69页 |
·台湾的中小企业融资体制及其特点 | 第64-68页 |
·台湾的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工具 | 第68-69页 |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体制及特点 | 第69-75页 |
·中国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 第69-72页 |
·与其他各国/地区的中小企业融资体制比较 | 第72-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四章 基于金融创新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理论分析 | 第76-96页 |
·金融创新理论 | 第76-87页 |
·金融创新的动机理论 | 第76-79页 |
·金融产品与金融产品创新的特性 | 第79-80页 |
·金融产品构建——证券设计理论 | 第80-86页 |
·金融创新的一般均衡模型 | 第86-87页 |
·基于金融创新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理论分析 | 第87-94页 |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金融创新需求分析 | 第88-91页 |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约束条件模型构建 | 第91-93页 |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约束条件经济解释与分析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五章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效率实证分析 | 第96-129页 |
·融资效率分析 | 第96-98页 |
·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研究概述 | 第96-97页 |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效率的分析框架 | 第97-98页 |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与其他融资模式融资效率比较的实证研究 | 第98-111页 |
·样本选择 | 第99页 |
·样本特征分析 | 第99-100页 |
·样本的融资成本比较 | 第100-102页 |
·研究方法及模型建立 | 第102-108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08-111页 |
·融资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1-117页 |
·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1-114页 |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4-117页 |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117-128页 |
·设计变量指标 | 第117-118页 |
·样本的选择 | 第118页 |
·样本的特征分析 | 第118-121页 |
·实证思路及方法 | 第121-122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22-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六章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市场运行机制实证分析 | 第129-175页 |
·我国债券市场概况 | 第129-136页 |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 | 第129-131页 |
·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机制 | 第131-134页 |
·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机制 | 第134-135页 |
·债券市场交易机制对比 | 第135-136页 |
·流动性实证分析 | 第136-148页 |
·流动性概述 | 第136-142页 |
·不同交易机制下的流动性的比较 | 第142-148页 |
·收益率 | 第148-152页 |
·收益率概述 | 第148页 |
·不同交易机制下的收益率的比较 | 第148-152页 |
·波动性 | 第152-160页 |
·波动性概述 | 第152-156页 |
·不同交易机制下的波动性的比较 | 第156-160页 |
·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160-174页 |
·变量设计 | 第160-163页 |
·研究假设 | 第163-164页 |
·样本选择与样本描述 | 第164-166页 |
·实证方法选择及模型构建 | 第166-167页 |
·结果分析 | 第167-174页 |
·本章小结 | 第174-175页 |
第七章 优化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对策研究 | 第175-183页 |
·优化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产品设计的对策 | 第175-179页 |
·选择好中小企业,使其集合效率更高 | 第175-176页 |
·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合理定价 | 第176页 |
·确立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担保主体,更好地进行信用增级 | 第176-177页 |
·设计好集合债券里的中小企业与中介机构的条款 | 第177-178页 |
·建立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风险管理体系 | 第178-179页 |
·优化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市场环境建设的对策 | 第179-181页 |
·采用适合的市场机制 | 第179-180页 |
·加快中介机构的发展 | 第180页 |
·政府对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合理引导 | 第180页 |
·构建较为完善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体系 | 第180-181页 |
·建立其相应的法律机制 | 第181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183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83-186页 |
·本文的研究结论及实践意义 | 第183-185页 |
·研究的不足处与展望 | 第185-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200页 |
附录 | 第200-206页 |
致谢 | 第206-2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208-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