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选题的目的 | 第9-10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国内网络政治动员相关问题研究 | 第11-15页 |
·国外网络政治动员相关问题研究 | 第15-16页 |
·国内关于心理机制问题研究 | 第16页 |
·简要评价 | 第16-17页 |
·论文的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 第17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页 |
·论文的重点及难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文献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归纳法和演绎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网络政治动员心理机制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19-23页 |
·网络政治动员的内涵和特点 | 第19-21页 |
·网络政治动员的内涵 | 第19页 |
·网络政治动员的特点 | 第19-21页 |
·网络政治动员心理机制的内涵 | 第21页 |
·网络政治动员的过程 | 第21-23页 |
·宏观的网络政治动员过程 | 第21-22页 |
·微观的网络政治动员过程 | 第22-23页 |
第3章 网络政治动员的心理机制分析 | 第23-33页 |
·动员主体发动网络政治动员的心理动因 | 第23-26页 |
·自我认知是主体发动政治动员的基础 | 第23-24页 |
·动机是主体发动政治动员的内驱力 | 第24-25页 |
·能力是主体发动政治动员的内在条件 | 第25-26页 |
·影响动员客体接受网络政治动员的心理因素 | 第26-28页 |
·客体的认知水平是接受动员的基础 | 第26-27页 |
·客体的人格和需要是其接受政治动员的推动力 | 第27-28页 |
·客体的情绪是其接受政治动员的催化剂 | 第28页 |
·影响网络政治动员信息沟通过程的心理因素 | 第28-30页 |
·差距是影响客体被说服程度的重要因素 | 第28-29页 |
·信息内容的特性制约着动员的顺利实施 | 第29页 |
·信息的呈现方式影响着动员的有效性 | 第29-30页 |
·网络政治动员心理机制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 第30-33页 |
·网络政治动员中各心理要素的地位和作用 | 第30-31页 |
·网络政治动员心理机制各要素的互动表现 | 第31-33页 |
第4章 依据网络政治动员的心理机制,实施有效动员 | 第33-39页 |
·改善网络政治动员主体心理机制,增强动员效果 | 第33-36页 |
·改善动员主体的形象,增加被喜欢程度 | 第33-34页 |
·增强主体动员能力,提高动员效果 | 第34-35页 |
·增强动员主体的权威性 | 第35页 |
·保证网络政治动员主体的可靠性 | 第35-36页 |
·提升动员信息的说服力 | 第36-37页 |
·适当调节动员信息数量和内容 | 第36页 |
·多种传递方式结合 | 第36-37页 |
·把握动员客体心理特点,进行有效政治动员 | 第37页 |
·科学对待动员客体的需要 | 第37页 |
·根据不同客体的人格,采取不同诱导方式 | 第37页 |
·净化网络政治动员环境,使网络政治动员健康发展 | 第37-39页 |
·对主客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规范网络政治动员主客体的行为 | 第37-38页 |
·监控网络政治动员环境,疏堵结合 | 第38-39页 |
第5章 结论 | 第39-41页 |
·网络政治动员心理机制研究有助于有效实施网络政治动员 | 第39页 |
·网络政治动员心理机制是动员主体、客体、动员信息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 第39页 |
·文章的不足与展望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作者简介 | 第44-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