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1 前言 | 第15-32页 |
·卤代烷烃的危害及其降解微生物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卤代烷烃的来源及危害 | 第15-16页 |
·卤代烷烃降解微生物的研究 | 第16-17页 |
·极地环境石油烃降解菌的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多环芳烃的来源及危害 | 第19页 |
·多环芳烃降解微生物 | 第19-21页 |
·多环芳烃降解基因及其调节机制研究 | 第21-23页 |
·多环芳烃降解菌的基因组学研究 | 第23-25页 |
·微生物吸收和转运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 第25-30页 |
·多环芳烃的吸收转运机制 | 第25-27页 |
·微生物 PAHs 吸收与转运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27页 |
·FadL 家族芳烃转运膜蛋白的研究 | 第27-30页 |
·菌株 Alteromonas sp.P127 的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1-3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2-54页 |
·实验材料 | 第32-40页 |
·样品来源 | 第32-33页 |
·菌株与载体 | 第33-34页 |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34-35页 |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常用溶液和培养基 | 第35-38页 |
·PCR 扩增引物 | 第38-39页 |
·所使用的分析软件 | 第39-40页 |
·基本方法 | 第40-47页 |
·细菌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40-41页 |
·PCR 反应扩增体系 | 第41页 |
·PCR 扩增程序 | 第41页 |
·PCR 产物的纯化 | 第41-42页 |
·DNA 的沉淀 | 第42页 |
·琼脂糖凝胶 DNA 片段回收 | 第42-43页 |
·感受态细胞 E. coli DH5α的制备 | 第43页 |
·DNA 连接反应 | 第43页 |
·Exonuclease III 介导的 LIC | 第43-44页 |
·质粒的化学转化 | 第44页 |
·菌落 PCR 检测克隆子 | 第44-45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制胶 | 第45-46页 |
·16S rDNA V3 区 DGGE-PCR | 第46页 |
·DGGE 条带回收、分析 | 第46-47页 |
·北极表层海水中氯代十六烷降解菌的多样性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降解菌群富集培养 | 第47页 |
·降解单菌分离鉴定 | 第47页 |
·单菌降解能力定性分析 | 第47页 |
·16S rDNA 的鉴定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47-48页 |
·降解菌群结构 DGGE 分析 | 第48页 |
·菌株 Alteromonas sp. P127 的基因组测序及多环芳烃降解机制研究方法 | 第48-54页 |
·菌株 P127 基因组测序及基因预测与注释 | 第48-49页 |
·多环芳烃降解率的测定 | 第49-50页 |
·反转录 PCR | 第50-51页 |
·双亲接合转移缺失突变 | 第51-53页 |
·重金属抗性实验 | 第53-5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4-97页 |
·北极表层海水中氯代十六烷降解菌的多样性分析 | 第54-68页 |
·降解菌群的菌株分离与鉴定 | 第54-57页 |
·可培养单菌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57-62页 |
·菌株 C_(16)H_(33)Cl 降解能力验证 | 第62-63页 |
·降解菌群 DGGE 分析 | 第63-66页 |
·讨论 | 第66-68页 |
·多环芳烃降解菌 Alteromonas sp. P127 的基因组分析 | 第68-82页 |
·菌株 P127 基因组概况 | 第68-71页 |
·比较基因组分析 | 第71-78页 |
·重金属抗性分析 | 第78-82页 |
·讨论 | 第82页 |
·Alteromonas sp. P127 多环芳烃降解机制研究 | 第82-97页 |
·PAHs 降解基因簇的比对分析结果 | 第82-88页 |
·苯甲酸降解基因簇的比对分析 | 第88-91页 |
·PAHs 降解基因的突变研究 | 第91-95页 |
·讨论 | 第95-97页 |
4 小结与展望 | 第97-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附录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