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深海热液区底栖动物研究概况 | 第13-33页 |
·绪言 | 第13-14页 |
·深海热液活动研究概况 | 第14-19页 |
·深海热液活动以及热液喷口的形成 | 第14-15页 |
·深海热液活动调查历史 | 第15-19页 |
·国际相关研究简史 | 第15-17页 |
·国内的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深海热液生态系统研究概况 | 第19-26页 |
·深海热液生态系统的环境特征 | 第19-20页 |
·深海热液生物群落 | 第20-22页 |
·热液喷口生物地理学研究概况 | 第22-26页 |
·印度洋深海热液底栖生物研究概况 | 第26-28页 |
·东太平洋热液底栖动物研究概况 | 第28-33页 |
·东太平洋深海热液区早期研究 | 第28-31页 |
·加拉帕格斯扩张中心出现的奇特生物 | 第28-29页 |
·东太平洋海隆的早期研究 | 第29-30页 |
·太平洋东北部热液区 | 第30-31页 |
·加拉帕格斯“三叉区”热液底栖动物研究概况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3-42页 |
·采样站位分布 | 第33-37页 |
·印度洋 | 第33-35页 |
·东太平洋海隆 | 第35-37页 |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第37-38页 |
·样品的现场采集与处理方法 | 第37-38页 |
·样品的实验室处理方法 | 第38页 |
·样品的分析 | 第38-42页 |
·底栖动物类型的界定 | 第38-39页 |
·生物量的换算 | 第39-40页 |
·统计方法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印度洋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 第42-53页 |
·小型底栖动物分析 | 第42-48页 |
·类群组成和丰度 | 第42-44页 |
·生物量和生产量 | 第44-45页 |
·垂直分布 | 第45-48页 |
·多样性分析 | 第48页 |
·讨论 | 第48-53页 |
·站位间比较 | 第48-49页 |
·与其它海区的比较 | 第49-53页 |
第四章 东太平洋海隆深海热液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 第53-68页 |
·直接采样站位分析结果 | 第53页 |
·淘洗处理采样站位分析结果 | 第53-55页 |
·小型底栖动物 | 第54-55页 |
·大型底栖动物 | 第55页 |
·底栖动物的地理分布 | 第55-59页 |
·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分析 | 第59-61页 |
·底栖动物类群多样性分析 | 第59-60页 |
·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多样性分析 | 第60-61页 |
·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分析 | 第61-65页 |
·等级线 I | 第62-64页 |
·等级线 II | 第64-65页 |
·讨论 | 第65-68页 |
·底栖动物群落特点 | 第65-66页 |
·与西南印度洋热液底栖动物群落的比较 | 第66-68页 |
第五章 东太平洋海隆深海热液区底栖动物形态分类研究 | 第68-95页 |
·嗜热深海偏顶蛤 BATHYMODIOLUS THERMOPHILUS | 第68-79页 |
·形态鉴定 | 第68-71页 |
·测量统计 | 第71-74页 |
·讨论 | 第74-79页 |
·Bathymodiolus 属 | 第74-76页 |
·嗜热深海偏顶蛤 Bathymodiolus thermophilus 及其分布 | 第76-77页 |
·嗜热深海偏顶蛤 Bathymodiolus thermophilus 形态学讨论 | 第77-79页 |
·壮丽伴溢蛤 CALYPTOGENA MAGNIFICA | 第79-83页 |
·形态鉴定 | 第80-82页 |
·讨论 | 第82-83页 |
·海蜘蛛 | 第83-95页 |
·SERICOSURA SP. I 形态描述 | 第83-88页 |
·SERICOSURA SP. II 形态鉴定 | 第88-91页 |
·讨论 | 第91-95页 |
·Sericosura sp. I | 第93-94页 |
·Sericosura sp. II | 第94-95页 |
第六章 本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95-97页 |
·本论文的不足 | 第95页 |
·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8页 |
附录 | 第108-110页 |
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