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论 | 第8-27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二、文献回顾 | 第10-24页 |
(一) 视觉人类学理论框架 | 第10-15页 |
(二) 相关概念及其内涵 | 第15-19页 |
(三) 相关的人类学理论研究 | 第19-23页 |
(四) 关于撒尼女性形象和“阿诗玛”形象的研究 | 第23-24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24-27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第一章 小圭山村的现状及文艺队概况 | 第27-45页 |
一、石林彝族自治县海邑镇小圭山村现状 | 第27-31页 |
(一) 地理环境 | 第28-29页 |
(二) 人口与民族 | 第29页 |
(三) 经济与生产 | 第29-30页 |
(四) 节庆活动 | 第30-31页 |
二、小圭山村文艺队概况 | 第31-45页 |
(一) 文艺队的渊源 | 第32-34页 |
(二) 文艺队的组织结构——以山鹰文艺队为例 | 第34-38页 |
(三) 文艺队与乡村内、外的关系 | 第38-45页 |
第二章 表演与现实之间:此“阿诗玛”非彼“阿诗玛” | 第45-70页 |
一、舞台之下的“阿诗玛” | 第45-50页 |
(一) 一个干旱而忙碌夏季 | 第46-49页 |
(二) 一些日常的交往 | 第49-50页 |
二、表演之外:模仿与创造 | 第50-54页 |
(一) 编排节目 | 第50-51页 |
(二) 化妆与打扮 | 第51-54页 |
三、表演与舞蹈、仪式和场域 | 第54-62页 |
(一) 自娱自乐表演 | 第54-56页 |
(二) 仪式性表演 | 第56-60页 |
(三) 官方组织的表演 | 第60-62页 |
四、表演之后的视觉再现 | 第62-67页 |
(一) 摄影 | 第62-64页 |
(二) 影像媒介与文化传播 | 第64-67页 |
五、笔者的困惑与发现 | 第67-70页 |
(一) 谁真谁假? | 第67-68页 |
(二) 能否一概而论? | 第68-70页 |
第三章 误读的历史:“阿诗玛”的建构 | 第70-86页 |
一、文本(TEXT)中的“阿诗玛”:基于四个层面透视 | 第70-80页 |
(一) 传统民间故事的“阿诗玛” | 第70-73页 |
(二) 文学中的“阿诗玛” | 第73-74页 |
(三) 影像中的“阿诗玛” | 第74-77页 |
(四) 旅游语境中“阿诗玛” | 第77-80页 |
二、“阿诗玛”与撒尼文化的关系 | 第80-86页 |
(一) 比较分析 | 第80-82页 |
(二) 追溯“阿诗玛”的文本形象的建构过程 | 第82-86页 |
第四章 反思与结论 | 第86-92页 |
一、“阿诗玛”的形象 | 第86-87页 |
二、撒尼人对“阿诗玛”形象的认同 | 第87-89页 |
三、撒尼人对撒尼文化的还原 | 第89-90页 |
四、反思 | 第90-92页 |
附录 田野照片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一、文献专著 | 第94-95页 |
二、学术论文期刊 | 第95-96页 |
三、网络资源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