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一、教师语言暴力内涵解读 | 第13-23页 |
(一) 相关概念厘定 | 第13-17页 |
1. 暴力 | 第13-14页 |
2. 语言暴力 | 第14-15页 |
3. 教师语言暴力 | 第15-17页 |
(二)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7-20页 |
1. 教师语言暴力与教师批评 | 第17-18页 |
2. 教师语言暴力与教师体罚 | 第18页 |
3. 教师语言暴力与教师话语霸权 | 第18-19页 |
4. 教师语言暴力与精神暴力、冷暴力、软暴力 | 第19-20页 |
(三) 教师语言暴力的特征 | 第20-23页 |
1. 伤害性 | 第20-21页 |
2. 隐蔽性 | 第21页 |
3. 迟效性 | 第21-22页 |
4. 持久性 | 第22页 |
5. 扩散性 | 第22-23页 |
二、教师语言暴力现状调查 | 第23-36页 |
(一) 研究方法及样本说明 | 第23-24页 |
1.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2. 样本说明 | 第23-24页 |
(二) 调查结果描述 | 第24-30页 |
1. 学生对教师语言暴力现状的反映 | 第24-27页 |
2. 教师对语言暴力的基本态度和看法 | 第27-28页 |
3. 家长对教师语言暴力的基本态度和看法 | 第28-30页 |
(三)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0-36页 |
1. 教师语言暴力在不同类别学校的表现 | 第30-32页 |
2. 教师语言暴力的表现类型 | 第32-34页 |
3. 学生对教师语言暴力的认识 | 第34-35页 |
4. 学生与教师的调查结果对比 | 第35-36页 |
三、教师语言暴力反思与批判 | 第36-54页 |
(一) 教师语言暴力危害反思 | 第36-43页 |
1. 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 第36-37页 |
2. 对学生心理和人格发育的影响 | 第37-40页 |
3. 对学生大脑和智力发育的影响 | 第40-41页 |
4. 对教师整体形象的影响 | 第41-42页 |
5. 对教育和教学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二) 教师语言暴力现象批判 | 第43-54页 |
1. 法律批判 | 第43-45页 |
2. 教育学批判 | 第45-48页 |
3. 哲学批判 | 第48-49页 |
4. 伦理学批判 | 第49-54页 |
四、教师语言暴力归因分析 | 第54-74页 |
(一) 教师自身素质因素分析 | 第54-63页 |
1. 教育理论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 第54-58页 |
2. 师德素养出现“知行背离” | 第58-59页 |
3.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 | 第59-60页 |
4. 个别教师个性品质的缺陷 | 第60-63页 |
(二) 环境因素分析 | 第63-70页 |
1. 现实教育体制的束缚 | 第63-66页 |
2. 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 第66-68页 |
3. 社会浮躁心态的泛化 | 第68-69页 |
4. 社会儿童权利意识和教育法制意识的淡漠 | 第69-70页 |
(三) 教育对象因素分析 | 第70-74页 |
1. 复杂多元的时代特点加剧师生冲突 | 第70-71页 |
2. 独生子女的性格弱点导致教育乏力 | 第71-74页 |
五、教师语言暴力预防与化解 | 第74-92页 |
(一)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 第74-82页 |
1. 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树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 第74-78页 |
2.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教师道德人格 | 第78-79页 |
3. 积极探求批评艺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 第79-80页 |
4. 养成自我反思习惯增强教育行为的理性倚重 | 第80-82页 |
(二) 改善教师工作环境 | 第82-87页 |
1. 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 第82-84页 |
2. 引导社会更新教育观念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 第84-85页 |
3. 建立教师心理疏导和教育机制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 第85-86页 |
4. 完善教师交流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 第86-87页 |
(三) 加强教师语言暴力的法制管理 | 第87-92页 |
1. 完善相关法规制度规范教师言语行为 | 第87-89页 |
2. 加强儿童权利意识教育进一步落实依法执教 | 第89-90页 |
3. 建立教师语言暴力投诉和监督机制加大查处力度 | 第90-92页 |
结语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0页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第100-107页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第107-109页 |
后记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