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吸附—高温气流氧化再生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4页
   ·引言第8页
   ·染料的概念与分类第8页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第8-16页
     ·吸附法第8-11页
     ·混凝法第11页
     ·化学氧化法第11-14页
       ·湿式氧化法第11-12页
       ·臭氧氧化法第12页
       ·Fenton(芬顿)试剂氧化法第12页
       ·二氧化氯氧化法第12-13页
       ·光催化氧化法第13页
       ·超临界水氧化法第13页
       ·电化学氧化法第13-14页
       ·焚烧法第14页
     ·膜分离法第14页
     ·磁分离法第14-15页
     ·生化法第15页
     ·其它氧化法第15-16页
   ·吸附剂的再生方法第16-20页
     ·加热再生法第16-17页
     ·溶剂再生第17页
     ·化学药剂氧化再生法第17-18页
     ·生物再生法第18页
     ·电化学再生法第18页
     ·超声波再生法第18页
     ·催化湿式氧化再生法第18-19页
     ·微波辐射再生法第19页
     ·超临界流体再生法第19页
     ·光催化氧化再生法第19-20页
   ·凹凸棒石吸附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概况第20-22页
     ·凹凸棒石第20页
     ·凹凸棒石的物理化学性质第20页
       ·比表面积第20页
       ·吸附性能第20页
     ·凹凸棒石粘土的主要用途第20-21页
     ·明光市凹凸棒石粘土矿产资源概况第21页
     ·凹凸棒石吸附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现状第21-22页
   ·本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22-24页
     ·选题意义第22-23页
     ·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凹凸棒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行为研究第24-38页
   ·实验部分第24-27页
     ·实验仪器第24页
     ·实验材料与药品第24-26页
     ·实验方法与步骤第26-27页
       ·模拟染料废水的配制第26页
       ·模拟染料废水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6页
       ·吸附剂筛选实验第26页
       ·静态平衡吸附实验第26页
       ·静态吸附动力学实验第26页
       ·吸附等温线第26页
       ·动态吸附实验第26-27页
     ·数据分析与处理第27页
   ·结果与讨论第27-37页
     ·吸附剂的筛选第27-28页
     ·凹凸棒石粒度对脱色率的影响第28-29页
     ·吸附时间对脱色率的影响第29页
     ·染料溶液pH 值对脱色率的影响第29-30页
     ·染料溶液初始浓度对脱色率的影响第30页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第30-31页
     ·静态吸附等温线第31-33页
       ·Langmuir 吸附等温方程第31-32页
       ·Freundlich 方程第32-33页
     ·吸附动力学性质第33-35页
     ·亚甲基蓝被凹凸棒石吸附前后紫外光谱分析第35-36页
     ·动态吸附第36-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高温气流氧化再生凹凸棒石的研究第38-57页
   ·实验部分第38-40页
     ·实验仪器第38页
     ·主要实验材料与药品第38-39页
     ·吸附-高温气流氧化再生实验装置第39页
     ·实验方法与步骤第39-40页
       ·吸附-高温气流氧化再生法处理染料溶液第39页
       ·重复“吸附—再生—吸附”实验第39-40页
     ·数据分析与处理第40页
   ·结果与讨论第40-57页
     ·各工艺条件对凹凸棒石再生率的影响第40-42页
       ·再生温度对凹凸棒石再生效率的影响第40-41页
       ·空气流量对凹凸棒石再生效率的影响第41页
       ·再生时间对凹凸棒石再生效率的影响第41-42页
     ·凹凸棒石的多次再生实验第42页
     ·再生机理初步研究第42-56页
       ·TG/DTA 热分析第42-44页
       ·再生过程现象描述第44页
       ·凹凸棒石外观描述第44-45页
       ·扫描电镜(SEM)分析第45-46页
       ·X 射线衍射(XRD)分析第46-47页
       ·凹凸棒石吸附染料前后、再生后表面残留物质的探究第47-52页
       ·再生尾气的检测第52-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第57-58页
   ·结论第57页
   ·今后的工作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4页
致谢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负载型氧化亚铜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牛奶中有害元素测定及形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