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引言 | 第9页 |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及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异相光催化反应 | 第11-16页 |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作用原理 | 第11-13页 |
·光催化剂的改性 | 第13-15页 |
·半导体光催化的应用 | 第15-16页 |
·二氧化锡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SnO_2的物理化学性能及其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二氧化锡薄膜在气敏材料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碳纳米管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碳纳米管的结构 | 第18-19页 |
·碳纳米管的纯化 | 第19-20页 |
·碳纳米管的性能和应用 | 第20-21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1-22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CU_2O/SNO_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活性艳红X-3B的研究 | 第24-37页 |
·引言 | 第24页 |
·实验部分 | 第24-28页 |
·实验药剂 | 第24-25页 |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Cu_2O/SnO_2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页 |
·Cu_2O/SnO_2催化剂的表征 | 第25-26页 |
·催化剂活性的评价 | 第26页 |
·光催化实验 | 第26-27页 |
·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5页 |
·水合肼和NaOH 用量对Cu_2O/SnO_2 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28页 |
·Cu_2O/SnO_2催化剂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28-32页 |
·使用前后催化剂表面形态的SEM 分析 | 第32-33页 |
·使用前后催化剂的XRD 图 | 第33-34页 |
·使用前后催化剂的红外分析图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CU_2O/SNO_2催化剂产生羟自由基的研究 | 第37-44页 |
·引言 | 第37页 |
·用FE(PHEN)_3~(2+)FE~(2+)-费咯啉络合物)光度法 | 第37-39页 |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页 |
·用荧光法验证体系中有羟自由基的产生 | 第39-43页 |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碳纳米管负载氧化亚铜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44-51页 |
·引言 | 第44页 |
·实验部分 | 第44-46页 |
·实验药品 | 第44-45页 |
·主要仪器 | 第45页 |
·碳纳米管的纯化 | 第45页 |
·Cu_2O-MWNTs 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5页 |
·Cu_2O-MWNTs 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45-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0页 |
·碳纳米管的纯化 | 第46-48页 |
·XRD 和SEM 分析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碳纳米管负载氧化亚铜催化剂降解活性黑K-NB 的研究 | 第51-59页 |
·引言 | 第51页 |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活性黑K-NB 光催化降解实验 | 第52-53页 |
·光催化降解反应 | 第52页 |
·分析方法 | 第52-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58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3页 |
·催化剂吸附的影响 | 第53-54页 |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pH 值对光催化降解的影响 | 第55页 |
·碳纳米管与醋酸铜的比例的影响 | 第55-56页 |
·碳纳米管的影响 | 第56页 |
·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56-57页 |
·活性黑K-NB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和COD 的去除率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