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 ·国内外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 | 第8-9页 |
| ·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的研究 | 第9-10页 |
| ·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关系的研究 | 第10-11页 |
| ·产业集聚与区域制度创新关系的研究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常州市产业集聚发展状况分析及集聚水平测度 | 第15-25页 |
| ·基于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业分类 | 第15-16页 |
|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发展状况分析 | 第16-18页 |
| ·湖塘纺织产业集聚发展状况 | 第16页 |
| ·邹区灯具产业集聚发展状况 | 第16-17页 |
| ·横林地板产业集聚发展状况 | 第17页 |
| ·常州市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 ·资本密集型产业集聚发展状况分析 | 第18-21页 |
| ·输变电设备制造业的集聚状况 | 第18-19页 |
| ·工程机械产业的集聚状况 | 第19页 |
|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集聚状况 | 第19-20页 |
| ·农业机械制造业的集聚状况 | 第20页 |
| ·数控、纺织、冶金机械的集聚状况 | 第20页 |
| ·涂料产业的集聚状况 | 第20-21页 |
| ·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发展状况分析 | 第21-22页 |
| ·新能源装备产业的集聚状况 | 第21-22页 |
| ·“三药”产业的集聚状况 | 第22页 |
| ·常州市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测度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常州市区域制度创新能力评价 | 第25-32页 |
| ·区域制度创新的内涵 | 第25-26页 |
| ·常州市区域制度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26-28页 |
|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6-27页 |
| ·指标的选择 | 第27-28页 |
| ·常州市区域制度创新能力评价的方法选择 | 第28-29页 |
| ·常州市区域制度创新能力的评价 | 第29-32页 |
| ·确定指标的具体数值 | 第29-30页 |
| ·指标的规范化处理 | 第30-31页 |
| ·权重的计算与评价结果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常州市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与区域制度创新能力关系分析 | 第32-41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32-33页 |
| ·单位根检验 | 第33-34页 |
| ·协整检验 | 第34-35页 |
| ·回归分析 | 第35页 |
| ·格兰杰检验 | 第35-37页 |
| ·脉冲响应分析 | 第37-38页 |
| ·方差分解分析 | 第38-41页 |
| 第五章 基于区域制度创新的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1-51页 |
| ·政府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方面的职能 | 第41-42页 |
| ·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发展的制度安排 | 第42-44页 |
| ·促进资本密集型产业集聚发展的制度安排 | 第44-46页 |
| ·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发展的制度安排 | 第46-49页 |
| ·政府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49-5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 第51-53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