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页 |
一、我国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形成 | 第8-14页 |
(一) 我国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形成过程 | 第8-9页 |
(二) 我国行政复议调解制度形成的基础 | 第9-14页 |
二、ADR在域外行政程序中的运用以及对我国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启示 | 第14-18页 |
(一) ADR在域外行政程序中的运用 | 第14-16页 |
(二) 域外行政程序中ADR的运用对我国的启示 | 第16-18页 |
三、我国现行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缺陷 | 第18-22页 |
(一) 法律规范原则笼统、内容不统一 | 第18-20页 |
(二) 与其它相关法律制度存在衔接断裂 | 第20-21页 |
(三) 调解适用规定的局限和排除条款的缺失 | 第21-22页 |
四、完善我国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宏观思考 | 第22-27页 |
(一) 我国行政复议调解制度所应追求的价值取向 | 第22-25页 |
(二) 我国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25-26页 |
(三) 我国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基本功能 | 第26-27页 |
五、完善我国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微观分析 | 第27-32页 |
(一) 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28-29页 |
(二) 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程序设计 | 第29-31页 |
(三) 调解的救济及与诉讼的衔接 | 第31-32页 |
六、施行我国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的基本要求 | 第32-34页 |
(一) 保持调解人员的中立性 | 第32页 |
(二) 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 第32-33页 |
(三) 尊重诉求的合理性 | 第33-34页 |
(四) 注重调审结合的灵活性 | 第34页 |
结语 | 第34-36页 |
注释 | 第36-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后记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