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景观保护方法的初探--以太白山景区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 第10-12页 |
·圈层结构 | 第10-11页 |
·减法原则 | 第11-12页 |
·研究的创新理论 | 第12页 |
·相关概念定义和特征 | 第12-15页 |
·定义 | 第12-13页 |
·特征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自然景观的保护进程 | 第15-21页 |
·保护进程 | 第15-18页 |
·国际的保护进程及相关公约 | 第15-17页 |
·国内的保护进程及相关法律法规 | 第17-18页 |
·自然景观的破坏 | 第18-21页 |
第三章 自然景观的保护价值 | 第21-27页 |
·自然景观的科学价值 | 第21-22页 |
·自然历史的考古价值 | 第21-22页 |
·人类发展的资源价值 | 第22页 |
·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 | 第22-25页 |
·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 | 第22-23页 |
·人类社会的情感价值 | 第23-24页 |
·国家形象的地标价值 | 第24-25页 |
·文学艺术的创作价值 | 第25页 |
·自然景观的生态价值 | 第25-26页 |
·自然景观的经济价值 | 第26-27页 |
第四章 自然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评价体系 | 第27-33页 |
·自然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7页 |
·自然景观资源理论 | 第27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页 |
·人地协调理论 | 第27页 |
·自然景观评价的原则 | 第27-28页 |
·景观生态原则 | 第27-28页 |
·景观美学原则 | 第28页 |
·景观健康原则 | 第28页 |
·景观资源化原则 | 第28页 |
·自然景观评价的标准 | 第28-30页 |
·自然景观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30-32页 |
·景观类型的分类 | 第30页 |
·景观质量评价 | 第30-31页 |
·敏感性评价 | 第31页 |
·管理目标 | 第31页 |
·视觉污染评价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五章 自然景观的保护规划 | 第33-55页 |
·自然景观的分类 | 第33页 |
·自然景观保护手段 | 第33-37页 |
·国家公园的出现 | 第34-36页 |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 第36页 |
·生态旅游的提出 | 第36-37页 |
·自然景观保护的理论指导 | 第37-39页 |
·自然景观的分区保护规划 | 第39-47页 |
·圈层结构的功能区划模式 | 第40-44页 |
·自然景观的生态保护分区 | 第44-45页 |
·实例分析 | 第45-47页 |
·自然景观的生态群落保护 | 第47-53页 |
·物种的保护 | 第48-49页 |
·生态设施的规划建设 | 第49-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保护做加法、开发做减法 | 第53-54页 |
·区外做加法、区内做减法 | 第54页 |
·质量做加法、数量做减法 | 第54-55页 |
第六章 太白山自然景观的保护规划 | 第55-74页 |
·秦岭自然带垂直分布 | 第55-56页 |
·太白山概况 | 第56-64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56-59页 |
·历史概况 | 第59页 |
·民间传说 | 第59-60页 |
·太白山主要自然景观分布 | 第60-64页 |
·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64-66页 |
·对内交通 | 第64页 |
·公共设施 | 第64-65页 |
·建筑风格 | 第65-66页 |
·管理机制 | 第66页 |
·自然景观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之对策 | 第66-68页 |
·实施分级划区保护自然景观,使资源永续利用 | 第66-67页 |
·以规划引导并促进发展,走科学的管理之路 | 第67页 |
·明确保护目标与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保护规划 | 第67-68页 |
·开展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双遗产的工作 | 第68页 |
·分区保护规划 | 第68-73页 |
·利用“圈层结构”原则进行自然景观的分区保护 | 第68-69页 |
·利用“圈层结构”原则进行自然景观生态保护 | 第69-70页 |
·利用“减法原则”进行自然景观保护 | 第70-72页 |
·景观分类展示保护原则 | 第72-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