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及实践探索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2-20页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7-18页 |
·主要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18-20页 |
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态势 | 第20-32页 |
·国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态势 | 第20-24页 |
·国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现状及经验 | 第20-23页 |
·国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趋势 | 第23-24页 |
·国内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态势 | 第24-32页 |
·我国处在工业化过程的中后期阶段 | 第24-26页 |
·我国推进两化融合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 第26-28页 |
·我国推进两化融合面临的突出问题 | 第28-32页 |
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础理论 | 第32-42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 第32-34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区别 | 第32-33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联系 | 第33-34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和机制 | 第34-38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 | 第34-35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层次性 | 第35-36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阶段性 | 第36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方向性 | 第36-38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模式和模型 | 第38-42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模式 | 第38-39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模型 | 第39-42页 |
4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 第42-50页 |
·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及特征 | 第42-44页 |
·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 | 第42-43页 |
·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 | 第43-44页 |
·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原则 | 第44-45页 |
·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取向 | 第45-47页 |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 第45页 |
·做强做精主导产业 | 第45-46页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 第46页 |
·发展现代服务产业 | 第46页 |
·促进产业集聚集群 | 第46-47页 |
·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策略 | 第47-50页 |
·强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契入点 | 第47页 |
·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保障条件 | 第47-48页 |
·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程 | 第48-50页 |
5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水平评价 | 第50-58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评价目的和要求 | 第50-51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评价原则 | 第51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51-58页 |
·企业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52-54页 |
·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54-55页 |
·区域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55-58页 |
6 苏州工业园区两化融合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 第58-64页 |
·苏州工业园区两化融合的现状和优势 | 第58-60页 |
·苏州工业园区两化融合的发展现状 | 第58-59页 |
·苏州工业园区两化融合的主要优势 | 第59-60页 |
·苏州工业园区两化融合面临的问题 | 第60-61页 |
·政府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 第60-61页 |
·中小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有限 | 第61页 |
·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水平低 | 第61页 |
·园区社会信息化管理不高 | 第61页 |
·苏州工业园区两化融合的对策与措施 | 第61-64页 |
·提高政府信息化应用水平 | 第62页 |
·加强中小企业的两化融合 | 第62页 |
·加强行业间的两化融合 | 第62页 |
·完善社区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体系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