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生态环境监控系统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有关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生态环境概念解析 | 第9-10页 |
·生态监测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 | 第12-13页 |
·环境监控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公路生态环境监控的内涵 | 第16-27页 |
·研究基础 | 第16-20页 |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环境保护标准 | 第18-20页 |
·公路的生态学效应 | 第20-22页 |
·道路的廊道与分割效应 | 第20-21页 |
·小气候环境效应 | 第21页 |
·交通的接近与诱导效应 | 第21-22页 |
·公路生态环境监控的内涵 | 第22-26页 |
·公路生态环境监控的内涵 | 第22-23页 |
·公路生态环境监控的特征 | 第23-24页 |
·公路生态环境监控的内容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公路生态环境监控因子的测算 | 第27-61页 |
·公路生态环境监控因子分析 | 第27-32页 |
·自然植被方面 | 第27-28页 |
·野生动物方面 | 第28页 |
·水文水质方面 | 第28-29页 |
·生态脆弱和敏感区方面 | 第29-31页 |
·自然景观方面 | 第31-32页 |
·公路生态环境监控因子的测算 | 第32-48页 |
·公路生态环境监控因子的优选原则 | 第33页 |
·公路生态环境监控因子的优选 | 第33-35页 |
·公路生态环境监控点的布设 | 第35-36页 |
·公路生态环境监控因子的测算 | 第36-48页 |
·公路生态环境健康等级划分 | 第48-52页 |
·公路生态环境健康等级划分方法选择 | 第48-49页 |
·公路生态环境健康等级划分 | 第49-52页 |
·公路生态环境控制策略 | 第52-60页 |
·水土保持 | 第52-55页 |
·土壤质量 | 第55页 |
·野生植物保护 | 第55-56页 |
·野生动物保护 | 第56-58页 |
·水资源的保护 | 第58-59页 |
·声环境的保护 | 第59页 |
·大气环境的保护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基于 GIS 的公路生态环境监控系统 | 第61-72页 |
·系统需求分析 | 第61-64页 |
·系统的目标 | 第61-62页 |
·功能需求分析 | 第62-63页 |
·数据需求分析 | 第63-64页 |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第64-67页 |
·设计指导思想 | 第64-65页 |
·系统总体设计 | 第65-67页 |
·系统详细设计 | 第67-71页 |
·信息采集子系统 | 第67-68页 |
·信息处理子系统 | 第68页 |
·显示查询子系统 | 第68页 |
·专家决策子系统 | 第68页 |
·信息发布子系统 | 第68-69页 |
·软硬件平台设计 | 第69-70页 |
·开发技术路线与系统特点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工程示例 | 第72-76页 |
·工程概述 | 第72-74页 |
·西汉高速公路环境现状 | 第72-73页 |
·公路建设对秦岭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 第73-74页 |
·西汉高速生态环境监控点的布设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