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国外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开洞组合墙体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冷弯薄壁型钢开洞组合墙体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 第15-33页 |
·概述 | 第15页 |
·试验目的 | 第15页 |
·试验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试件的设计与材料特性 | 第16-20页 |
·试件的设计 | 第16-19页 |
·试件的材料特性 | 第19-20页 |
·试验装置与仪表布置 | 第20-22页 |
·试验装置 | 第20-21页 |
·测点布置 | 第21-22页 |
·试验加载制度及试验过程 | 第22-27页 |
·单调加载制度 | 第22页 |
·试验过程及破坏特征 | 第22-26页 |
·试验现象小结 | 第26-27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水平荷载作用下墙体顶部侧移的计算 | 第27页 |
·试件荷载、位移的确定方法 | 第27-28页 |
·试验数据处理 | 第28-30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试验小结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自攻螺钉连接抗剪试验研究 | 第33-49页 |
·试验目的 | 第33页 |
·试件设计及材料性能 | 第33-36页 |
·试件设计 | 第33-35页 |
·材料性能 | 第35-36页 |
·试验加载设备及加载制度 | 第36-37页 |
·试验过程及破坏特征 | 第37-39页 |
·主要试验结果 | 第39-48页 |
·各试件的荷载-滑移曲线 | 第39-42页 |
·各试件特征值的确定 | 第42-45页 |
·各试件影响参数对比分析 | 第45-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冷弯薄壁型钢开洞组合墙体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49-76页 |
·前言 | 第49页 |
·墙体构件单元分析 | 第49-51页 |
·单元选取 | 第49-50页 |
·单元分析 | 第50-51页 |
·材料非线性问题 | 第51-53页 |
·几何非线性问题 | 第53页 |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3-54页 |
·边界约束及加载 | 第54页 |
·求解及结果后处理 | 第54-55页 |
·开洞组合墙体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55-62页 |
·无洞组合墙体WA1 抗剪承载力分析 | 第55-57页 |
·开洞组合墙体W82 抗剪承载力分析 | 第57-59页 |
·开洞组合墙体W83 抗剪承载力分析 | 第59-60页 |
·开洞组合墙体W81 抗剪承载力分析 | 第60-62页 |
·开洞口的变参数分析 | 第62-72页 |
·洞口尺寸(900mm×2100mm)对组合墙体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 第63-64页 |
·洞口尺寸(900mm×1200mm)对组合墙体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 第64-65页 |
·洞口尺寸(900mm×900mm)对组合墙体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 第65-66页 |
·洞口尺寸(900mm×700mm)对组合墙体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 第66-67页 |
·洞口尺寸(350mm×500mm)对组合墙体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 第67-68页 |
·洞口尺寸(350mm×350mm)对组合墙体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 第68-69页 |
·洞口尺寸(200mm×300mm)对组合墙体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 第69-70页 |
·洞口尺寸(200mm×200mm)对组合墙体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 第70-71页 |
·洞口尺寸(200mm×100mm)对组合墙体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 第71-72页 |
·开洞口对组合墙体抗剪承载力和刚度的影响 | 第72-75页 |
·开洞口对组合墙体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 第72-74页 |
·开洞口对组合墙体刚度K_(300) 的影响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冷弯薄壁型钢开洞组合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探讨 | 第76-86页 |
·概述 | 第76-77页 |
·开洞组合墙体抗剪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及计算方法探讨 | 第77-79页 |
·开洞组合墙体抗剪承载力经验公式、ANSYS 计算结果对比 | 第79-83页 |
·开洞组合墙体抗剪承载力设计建议方法及步骤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6-89页 |
1 本文主要工作 | 第86页 |
2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6-87页 |
3 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和建议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和获奖情况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