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家庭、社交礼俗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学术史综述 | 第11-14页 |
一、对中国古代礼俗的综合研究概况 | 第11页 |
二、对于汉代礼俗的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三、关于汉代家庭礼俗的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四、关于汉代社交礼俗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一、序言:礼的内涵 | 第14-19页 |
(一) 什么是礼? | 第14-15页 |
(二) 什么是“礼俗” | 第15-16页 |
(三) 先秦秦汉时期礼的形成和演变 | 第16-17页 |
(四) 儒墨道法家论礼 | 第17-18页 |
1. 儒家论礼 | 第17-18页 |
2. 道家论礼 | 第18页 |
3. 墨家论礼 | 第18页 |
4. 法家论礼 | 第18页 |
(五) 礼法关系 | 第18-19页 |
二、汉代家庭礼俗 | 第19-39页 |
(一) 父(母)子(女)之间 | 第19-30页 |
1. 父慈 | 第19-24页 |
(1) 抚养 | 第20页 |
(2) 教育 | 第20-24页 |
2. 子孝 | 第24-29页 |
(1) 日常生活之礼 | 第24-26页 |
(2) 尊敬恭顺 | 第26-27页 |
(3) 丧葬 | 第27-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二) 兄弟之间 | 第30-33页 |
1. 兄友 | 第30页 |
2. 弟恭 | 第30-33页 |
小结 | 第33页 |
(三) 夫妻之间 | 第33-38页 |
1. 夫义 | 第34-35页 |
2. 妻顺 | 第35-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四) 宗族之间 | 第38-39页 |
1.尊宗法守族规 | 第38页 |
2. 和睦互助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页 |
三、汉代社交礼俗 | 第39-60页 |
(一) 经师与门生之间 | 第39-45页 |
1. 经师对门生 | 第39-41页 |
(1) 授业之礼 | 第40页 |
(2) 正己修身 | 第40页 |
(3) 爱护资助 | 第40页 |
(4) 举荐弟子 | 第40-41页 |
2. 门生对经师 | 第41-45页 |
(1) 拜师之礼 | 第41-42页 |
(2) 敬师之礼 | 第42-43页 |
(3) 报师之礼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页 |
(二) 举主(长官)与故吏(属吏)之间 | 第45-50页 |
1. 举主(长官)对故吏(属吏)之礼 | 第45-47页 |
(1) 优礼辟召 | 第45-46页 |
(2) 爱护体谅 | 第46页 |
(3) 托以后事 | 第46-47页 |
2. 故吏(属吏)对举主(府主)之礼 | 第47-49页 |
(1) 侍奉孝敬 | 第47页 |
(2) 举主有难、故吏不弃 | 第47-48页 |
(3) 料理后事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三) 老幼之间 | 第50-53页 |
1. 爱幼 | 第50-51页 |
2. 尊老 | 第51-53页 |
(1) 朝廷倡导尊老之礼 | 第51-52页 |
(2) 社会敬老风气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页 |
(四) 朋友之间 | 第53-60页 |
1. 汉人对交友的认识与择友标准 | 第53-55页 |
(1) 汉人对交友的认识 | 第54页 |
(2) 汉人的择友标准 | 第54-55页 |
2. 汉代交友之礼 | 第55-59页 |
(1) 交友有介 | 第55-56页 |
(2) 真诚守信 | 第56-57页 |
(3) 礼让互谅 | 第57页 |
(4) 规过劝善 | 第57页 |
(5) 不论贫富贵贱 | 第57-58页 |
(6) 友爱互助、患难与共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四:关于汉代礼俗文化的继承与思考 | 第60-66页 |
(一) 汉代家庭社交礼俗的特征 | 第60-62页 |
1. 礼的实施由互动相对化向片面绝对化转化 | 第60-61页 |
2. 以忠孝为核心 | 第61页 |
3. 好名重节 | 第61-62页 |
4. 礼法相融 | 第62页 |
(二) 汉代礼俗文化对汉代和后世封建统治的影响 | 第62-64页 |
(三) 汉代礼俗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
后记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