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通信、信号论文--铁路信号论文--区间闭塞与机车信号系统论文--列车运行自动化论文

基于SOA的列控仿真系统设计及可信性研究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常用缩略语第14-16页
1 引言第16-28页
    1.1 选题背景第16页
    1.2 列控仿真系统应用现状第16-25页
        1.2.1 列控仿真系统作用第16-21页
        1.2.2 列控仿真系统技术第21-24页
        1.2.3 仿真系统可信性评价第24-25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第25-28页
2 仿真系统体系结构及可信性评价方法综述第28-40页
    2.1 分布式系统仿真体系理论第28-34页
        2.1.1 高层体系结构第28-29页
        2.1.2 可扩展建模及仿真框架第29-30页
        2.1.3 面向服务体系架构第30-34页
    2.2 可信性评价方法第34-39页
        2.2.1 定性评价方法第34-37页
        2.2.2 定量评价方法第37-38页
        2.2.3 定性与定量结合评价方法第38-39页
    2.3 本章小结第39-40页
3 列控仿真系统环境及框架结构设计第40-62页
    3.1 轨道交通运行特征第40-42页
        3.1.1 列车运行环境要素第40-41页
        3.1.2 列控系统共性特征第41-42页
    3.2 列控仿真系统总体结构及技术需求第42-44页
        3.2.1 列控仿真系统总体结构第42-43页
        3.2.2 列控仿真系统技术需求第43-44页
    3.3 列控仿真系统环境设计第44-55页
        3.3.1 线路拓扑结构仿真第44-47页
        3.3.2 列车模型第47-50页
        3.3.3 驾驶模型第50页
        3.3.4 关键映射算法第50-55页
    3.4 基于SOA的列控仿真系统体系结构设计第55-61页
        3.4.1 基于SOA的列控仿真系统框架第55-58页
        3.4.2 列控仿真系统模型库第58-60页
        3.4.3 列控仿真系统构建流程第60-61页
    3.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4 列控仿真系统本体建模及管理第62-84页
    4.1 本体概述第62-64页
        4.1.1 本体的定义及组成第62-63页
        4.1.2 本体建立的原则第63-64页
    4.2 列控系统领域本体建模第64-75页
        4.2.1 列控系统本体建模需求第64-66页
        4.2.2 SOA体系与本体建模结合第66-70页
        4.2.3 列控仿真系统OWL-S本体模型第70-75页
    4.3 列控系统领域本体管理第75-83页
        4.3.1 列控仿真模型语义匹配第75-79页
        4.3.2 列控仿真模型互操作组合第79-83页
    4.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5 列控仿真系统可信性研究第84-102页
    5.1 列控仿真系统可信性第84-87页
    5.2 列控仿真系统可信性评价流程第87-93页
        5.2.1 评价指标研究第88-90页
        5.2.2 层次模型建立第90-91页
        5.2.3 指标权重计算第91-92页
        5.2.4 评价结果分析第92-93页
    5.3 列控仿真系统可信性评价方法选择及改进第93-101页
        5.3.1 AHP方法与ANP方法第93-97页
        5.3.2 改进ANP方法第97-101页
    5.4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6 CTCS-3级列控车载设备功能测试平台构建及可信性分析第102-120页
    6.1 CTCS-3级列控车载设备功能测试平台概述第102-103页
    6.2 CTCS-3级列控车载设备功能测试平台构建第103-109页
        6.2.1 平台仿真运行基础环境第103-106页
        6.2.2 平台仿真模型组合匹配第106-109页
    6.3 CTCS-3级列控车载设备功能测试平台可信性评价第109-119页
        6.3.1 平台评价指标及模型第109-113页
        6.3.2 平台可信度计算第113-119页
    6.4 结论第119-120页
7 总结与展望第120-122页
    7.1 论文工作总结第120-121页
    7.2 未来工作展望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0页
附录A第130-142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2-146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遗传算法的公路建设原料智能配比系统
下一篇:脉图信息采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