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家具情感化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课题解说 | 第8-11页 |
·研究内容 | 第8页 |
·课题缘起 | 第8-10页 |
·论文框架 | 第10-11页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社会背景的变化 | 第11-12页 |
·新的设计哲学新起 | 第12-14页 |
·城市家具设计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城市家具及其情感化设计必要性 | 第16-26页 |
·城市外部空间与城市家具概述 | 第16-17页 |
·城市外部空间 | 第16-17页 |
·城市家具 | 第17页 |
·城市家具的组成及历史沿革 | 第17-20页 |
·城市家具的组成 | 第17-20页 |
·城市的公用系统设施 | 第18页 |
·景观系统设施 | 第18-19页 |
·安全系统设施 | 第19-20页 |
·城市家具的历史沿革 | 第20页 |
·城市家具作用及现状 | 第20-24页 |
·城市家具的作用 | 第20-22页 |
·城市家具的现状 | 第22-24页 |
·城市家具情感化设计的必要性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城市家具“情感”分析 | 第26-37页 |
·情感概述 | 第26-30页 |
·情感概念及作用 | 第26-28页 |
·什么是情感 | 第26-27页 |
·情感的作用 | 第27-28页 |
·人的认知与情感的产生 | 第28-30页 |
·人的认知 | 第28-29页 |
·情感的产生 | 第29-30页 |
·情感属性与唤情结构 | 第30-31页 |
·情感属性 | 第30-31页 |
·唤情结构 | 第31页 |
·城市家具唤情结构分析 | 第31-37页 |
·诺曼的情感化设计理论 | 第31-34页 |
·本能水平的设计 | 第32-33页 |
·行为水平的设计 | 第33-34页 |
·反思水平的设计 | 第34页 |
·城市家具的唤情结构 | 第34-37页 |
第四章 城市家具情感化设计语言 | 第37-88页 |
·城市家具外在情感的设计语言 | 第37-53页 |
·形态的情感设计 | 第37-48页 |
·自然仿生的形态 | 第37-41页 |
·抽象形式美 | 第41-48页 |
·色彩的情感设计 | 第48-52页 |
·材质的情感设计 | 第52-53页 |
·城市家具交互情感的设计语言 | 第53-71页 |
·满足使用功能的情感设计 | 第54-62页 |
·保证使用者的安全性 | 第54-55页 |
·易于识别 | 第55-58页 |
·具有易用性 | 第58-61页 |
·满足特殊人群的使用需要 | 第61-62页 |
·满足外部空间行为的情感设计 | 第62-71页 |
·满足人们交往 | 第63-65页 |
·促使人们体验、参与 | 第65-66页 |
·满足市民观望 | 第66-67页 |
·提供户外休息 | 第67-69页 |
·引导人们行为习性 | 第69-71页 |
·城市家具内在情感的设计语言 | 第71-81页 |
·传统文化的情感 | 第71-77页 |
·地域物质文化的传承 | 第72-76页 |
·人文精神文化的传承 | 第76-77页 |
·时代文化的情感 | 第77-81页 |
·城市家具空间情感的设计语言 | 第81-88页 |
·形态配合场所精神 | 第82-84页 |
·形态塑造场所精神 | 第84-88页 |
第五章 城市家具的情感化设计方法研究 | 第88-100页 |
·城市家具情感化设计的原则 | 第88-91页 |
·从价值体系出发的原则 | 第88-89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89-90页 |
·公共性原则 | 第90-91页 |
·城市家具情感化设计方法 | 第91-97页 |
·城市环境因素分析 | 第91-92页 |
·城市家具自身因素分析 | 第92-93页 |
·城市家具情感化设计的展开 | 第93-97页 |
·城市家具情感化设计的目标与评价 | 第97-100页 |
·城市家具情感化设计的目标 | 第97-98页 |
·关爱性目标 | 第97页 |
·愉悦性目标 | 第97-98页 |
·城市家具情感化评价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全文总结 | 第100-101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01-102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
附录A (论文图片来源索引) | 第106-109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