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民间文学论文

李调元民间传说传播模式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2页
 1.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理论与实际意义第12-15页
   ·民间传说的当代命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第12-13页
   ·建构民间传说传播模式的意义第13页
   ·民间传说传播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3-14页
   ·以李调元民间传说为个案研究的可行性和代表性第14-15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5-19页
   ·李调元研究第15-16页
   ·传播学中的模式研究综述第16页
   ·民间传说研究与民间传说个案研究第16-17页
   ·理论研究综述第17-19页
 3. 本研究课题的创新点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9-22页
   ·研究课题的创新点第19-20页
   ·主要研究内容概述第20-22页
第2章 李调元民间传说传播状况实证研究第22-47页
 1. 研究背景第22页
 2. 研究方法第22-24页
   ·问卷调查第23页
   ·深度访谈第23页
   ·焦点小组第23-24页
 3. 样本对象基本情况分析第24-26页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第24-25页
   ·深度访谈对象基本情况第25页
   ·焦点小组基本情况第25-26页
 4. 分析进程及基本结论第26-47页
   ·李调元传说在罗江地区的流传概况第26-28页
   ·李调元传说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状况第28-42页
   ·民间传说传播中存在商品化、旅游化倾向第42-44页
   ·专家学者的介入对传播民间传说所起的作用第44-47页
第3章 李调元民间传说的历时传播研究第47-63页
 1. 李调元民间传说历时传播概况第47-49页
 2. 民间传说的传播形态转化第49-52页
 3. 媒介情境变迁对民间传说传播的影响第52-58页
   ·传播媒介影响社会变化的机制第52-53页
   ·各种媒介情境下的传说命运第53-58页
 4. 历时传播中的社会意向因素第58-63页
   ·社会制度与主流意识形态第58-59页
   ·媒介操纵者的行为第59-60页
   ·受众选择以及其他因素第60-63页
第4章 李调元民间传说传播模式建构第63-70页
 1. 模式的构成第63-67页
   ·四大历史分期与四大媒介第63-65页
   ·三大发展脉络第65-66页
   ·四大传播情境第66-67页
 2. 模式的功能第67-70页
   ·构造功能第67-68页
   ·解释功能第68页
   ·引导功能第68-69页
   ·简化功能第69页
   ·预示功能第69-70页
第5章 民间传说传播模式的解释与运用第70-86页
 1. 民间传说传播模式的结构体系第70-76页
   ·具有支配因的综合整体结构模式第70-75页
   ·结构体系中的主体因素第75-76页
 2. 传播模式中多元决定的运行机制第76-81页
   ·民间传说的非连续性不平衡发展状态第76页
   ·传播中多元决定的实现过程第76-79页
   ·传播模式中的结构发展规律第79-81页
 3. 传播模式结构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第81-86页
   ·模式中各结构系统的发展现状第81-83页
   ·李调元民间传说的多元决定传播现状第83-86页
第6章 基于传播模式反思民间传说的保护工作第86-97页
 1. 从传播模式中探究民间传说的存亡问题第86-88页
   ·民间传说传播中的三大决定因第86页
   ·经济发展与民间传说传播之间的关系第86-87页
   ·传播模式的平衡关系与民间传说的存亡命运第87-88页
 2. 传播模式对民间传说保护工作的现实意义第88-93页
   ·建构趋于平衡状态的综合整体结构第88-91页
   ·发挥主体因素的积极作用第91-93页
 3. 管窥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第93-9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判断第93-94页
   ·固态的保存与活态的保护第94-95页
   ·尊重文化保护对象的话语权第95-97页
结论第97-99页
致谢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4页
附录第104-10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宋前小说与宋代早期诗话之关系
下一篇: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知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