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22页 |
导论 | 第22-37页 |
·选题的缘由 | 第22-23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23-26页 |
·文献概览 | 第26-32页 |
·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 第32-33页 |
·研究方法、结构与主要观点 | 第33-34页 |
·主要创新之处 | 第34-37页 |
1. 市场约束和官方监管:理论基础与历史演进 | 第37-64页 |
·市场约束:理论基础 | 第37-48页 |
·市场约束的渊源 | 第37-38页 |
·市场约束的运行机制与优势 | 第38-41页 |
·市场约束的形式及有效性 | 第41-45页 |
·市场约束与信息披露的关系 | 第45-46页 |
·市场约束与新巴塞尔协议另外两个支柱的关系 | 第46-48页 |
·官方监管:理论基础 | 第48-54页 |
·官方监管的渊源 | 第48-49页 |
·官方监管的必要性理论 | 第49-53页 |
·官方监管的手段优势 | 第53-54页 |
·官方监管:质疑与讨论 | 第54-62页 |
·质疑一般性政府监管的相关学说 | 第55-56页 |
·公共利益学说质疑理论 | 第56-59页 |
·官方监管是否不再必要 | 第59-62页 |
·市场约束和官方监管:演进与互动 | 第62-64页 |
2. 商业银行市场约束的国际比较 | 第64-77页 |
·新西兰的市场约束 | 第64-66页 |
·阿根廷的市场约束 | 第66-69页 |
·美国的市场约束 | 第69-73页 |
·印度的市场约束 | 第73-74页 |
·比较与借鉴:结论 | 第74-77页 |
3.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约束状况判断 | 第77-111页 |
·完善我国市场约束机制的制度历程 | 第77-84页 |
·制度的探索阶段:《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发布前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状况 | 第77-79页 |
·《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信息披露官方推动与《巴塞尔协议》本土化的尝试 | 第79-81页 |
·银监会的成立:银行业监管的专业化与市场约束的官方推动 | 第81-83页 |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国化的新巴塞尔协议版本 | 第83-84页 |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约束信息供给状况 | 第84-89页 |
·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 第84-86页 |
·信息披露的充分性 | 第86-88页 |
·信息披露的及时性 | 第88-89页 |
·我国银行业市场的约束主体和被约束主体状况 | 第89-95页 |
·银行业自身状况 | 第90-91页 |
·不同主体的约束状况 | 第91-95页 |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约束效应判断 | 第95-102页 |
·市场约束效应的存在及强弱标准 | 第95-96页 |
·约束效应的强弱探讨:案例与实证 | 第96-102页 |
·完善我国市场约束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102-111页 |
·新资本协议的要求 | 第103-104页 |
·适应银行业全球化的要求 | 第104-107页 |
·透明度不足的危害 | 第107-109页 |
·银行业监管力量和有效性不足 | 第109-111页 |
4. 监管者完善市场约束机制的理论探讨 | 第111-130页 |
·市场约束和官方监管:特点与关系辨析 | 第111-121页 |
·市场约束和官方监管的比较 | 第111-113页 |
·市场约束的局限性 | 第113-114页 |
·官方监管的成本分析 | 第114-117页 |
·官方监管的局限性 | 第117-118页 |
·市场约束对官方监管的再监管 | 第118-121页 |
·官方监管者完善市场约束机制的理论依据 | 第121-130页 |
·官方监管的边界问题 | 第121-123页 |
·官方监管边界的探求:成本-收益分析法 | 第123-126页 |
·结论:完善和增进市场约束机制是监管者趋向最优边界的必然选择 | 第126-130页 |
5. 完善市场约束的监管者责任之一: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与现实选择 | 第130-155页 |
·强制性披露主导的制度选择 | 第130-140页 |
·信息披露动机分析:理论假说的适用性 | 第130-135页 |
·强制披露的法律与契约分析 | 第135-138页 |
·一个结论:自愿披露在我国的失效 | 第138-140页 |
·官方在强制信息披露中的尺度问题 | 第140-147页 |
·信息披露中的成本与边界问题 | 第140-143页 |
·强制披露要处理好的关系 | 第143-144页 |
·强制披露的区别性原则 | 第144-147页 |
·强制披露的质量标准与保障机制 | 第147-155页 |
·强制披露的质量标准 | 第148-150页 |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监督保障机制分析 | 第150-152页 |
·国际经验与改进方向 | 第152-155页 |
6. 完善市场约束的监管者责任之二:披露之外监管者的一般作为 | 第155-181页 |
·外部环境的优化 | 第155-162页 |
·提高社会公众的约束意识 | 第156-158页 |
·引导和规范中介机构社会监督作用的发挥 | 第158-161页 |
·创建银行约束的良好法制配套设施 | 第161-162页 |
·次级债券市场约束作用发挥中的监管者责任. | 第162-170页 |
·次级债券的市场约束效应 | 第162-165页 |
·次级债券约束作用的前提条件及市场基础 | 第165-166页 |
·我国银行业次级债的现状与问题 | 第166-169页 |
·监管者推动次级债券发挥市场约束作用 | 第169-170页 |
·市场退出机制中监管者的责任 | 第170-176页 |
·银行业市场退出及必要性分析 | 第170-172页 |
·我国银行业机构市场退出的现状 | 第172-175页 |
·银行机构市场退出中的监管者责任 | 第175-176页 |
·监管机构自身信息的建设 | 第176-181页 |
·美国监管信息建设的状况 | 第176-178页 |
·我国监管信息建设及配套工作 | 第178-181页 |
7. 完善市场约束的监管者责任之三:改革大背景下监管者的作为 | 第181-214页 |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市场约束 | 第181-187页 |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 第182-186页 |
·利率市场化后的市场约束 | 第186-187页 |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市场约束 | 第187-196页 |
·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界定与特殊性 | 第187-189页 |
·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与市场约束的关系 | 第189-191页 |
·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与市场约束 | 第191-194页 |
·中小银行治理结构与市场约束 | 第194-196页 |
·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与监管者的作为 | 第196-206页 |
·存款保险与市场约束的关系 | 第196-199页 |
·我国的国家隐性存款保险制度问题 | 第199-201页 |
·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 第201-202页 |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与监管者的作为 | 第202-206页 |
·强化市场约束的监管者合作:中央银行与银监会分设后的制度设计 | 第206-214页 |
·中央银行和银监会分设后各监管机构协调沟通状况 | 第207-209页 |
·中央银行与银监会分设后的监管协调制度完善方向 | 第209-214页 |
8. 结语 | 第214-221页 |
·建立监管当局主导的强制性的银行业信息披露机制 | 第214-216页 |
·建立强制性信息披露机制的必要性 | 第214-215页 |
·强制性信息披露机制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 第215-216页 |
·培育和塑造合格的市场主体 | 第216-217页 |
·培养和引导合格的信息需求者 | 第216页 |
·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 第216-217页 |
·构建市场约束作用充分发挥的相关基础环境 | 第217-221页 |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217-218页 |
·推动有效市场退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第218页 |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加强市场约束力度 | 第218-219页 |
·推动次级债券市场约束作用的有效发挥 | 第219页 |
·监管机构:相互合作与自身建设 | 第219-2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21-232页 |
附录一:三个挤兑案例 | 第232-235页 |
附录二:市场约束缺乏的危害—日本案例 | 第235-237页 |
后记 | 第237-238页 |
致谢 | 第238-239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239-2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