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问题产生的背景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的主题及意义 | 第10-12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与不足 | 第12-1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三、不足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国际技术扩散理论概要 | 第13-16页 |
第一节 国际贸易技术扩散产生的主要效应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影响国际贸易技术扩散的因素 | 第14-16页 |
第三章 西方对华出口管制的历史演变及现状 | 第16-34页 |
第一节 出口管制的历史演变进程 | 第16-27页 |
一、战后冷战初期的美国单边形式的出口管制政策 | 第16-17页 |
二、多边出口管制机构开始建立——“巴统”组织设立 | 第17-19页 |
三、对华出口管制的开端——“中国委员会”的建立 | 第19-20页 |
四、“中国差别”的取消 | 第20-21页 |
五、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的美国对华政策的放松 | 第21-23页 |
六、冷战结束后的新的出口管制局面 | 第23-27页 |
第二节 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的现状 | 第27-34页 |
一、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现状 | 第27-32页 |
二、欧盟及其他西方国家对华军售的状况 | 第32-34页 |
第四章 西方对华出口管制的影响及未来发展 | 第34-42页 |
第一节 对华出口管制带来的影响 | 第34-40页 |
一、对国内高科技进口带来的影响 | 第34-37页 |
二、直接妨碍出口国自身的科技发展;是造成贸易失衡的“罪魁祸首” | 第37-40页 |
第二节 对华出口管制的目的及其发展趋势 | 第40-42页 |
第五章 我们面对出口管制的应对措施 | 第42-52页 |
第一节 政府宏观层面的应对 | 第42-47页 |
一、正面反驳,促进政府之间交流 | 第42-44页 |
二、破除“中国威胁论”,增进民间文化、商业交流 | 第44页 |
三、以经济外交推动“和平崛起”,打破单一垄断渠道 | 第44-45页 |
四、坚持扩大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推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 第45-46页 |
五、坚持“科教兴国”,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 第46-47页 |
第二节 企业层面的应对对策 | 第47-52页 |
一、利用出口厂商与出口国政府的博弈 | 第47-48页 |
二、对关键核心产品做好提前战略储备 | 第48页 |
三、开辟采购渠道 | 第48-49页 |
四、促进体制改革,加大自主创新 | 第49-50页 |
五、扶持基础工业科技水平提升发展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