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城区居住性街巷研究--以南京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研究的问题与内容 | 第8页 |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8-11页 |
·历史城区 | 第9页 |
·街巷 | 第9页 |
·街巷空间 | 第9-11页 |
·城市公共空间 | 第9-10页 |
·历史城区的居住性街巷空间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历史城区更新的必要 | 第11页 |
·历史城区中居住性街巷空间的意义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国外相关理论综述 | 第12页 |
·国内关于历史城区街巷的相关文献与研究 | 第12-14页 |
·论文框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传统居住性街巷空间特征分析 | 第16-24页 |
·传统居住性街巷的地域性特征 | 第16-17页 |
·传统居住性街巷空间的形态特征 | 第17-21页 |
·空间肌理 | 第17-18页 |
·肌理的组成内容 | 第17页 |
·肌理的组织结构 | 第17-18页 |
·空间尺度 | 第18-20页 |
·宽度 | 第19页 |
·比例 | 第19-20页 |
·实体要素 | 第20-21页 |
·街巷空间的界面 | 第20-21页 |
·空间节点和设施 | 第21页 |
·传统居住性街巷空间的功能及街道活动 | 第21-24页 |
·交通功能 | 第21-22页 |
·交往空间 | 第22页 |
·建筑内部功能的延伸 | 第22页 |
·街巷功能与街巷活动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南京城南历史城区居住性街巷实态分析 | 第24-66页 |
·南京城南居住性街巷概述与分类 | 第24-30页 |
·南京城南历史城区在更新中受到的挑战 | 第24-25页 |
·城南街巷网络研究 | 第25-28页 |
·城南传统街坊建筑更新现状 | 第28-29页 |
·居住性街巷的类型学研究 | 第29-30页 |
·南京老城居住性街巷的分类 | 第29页 |
·南京老城居住性街巷的特征 | 第29-30页 |
·现状街巷空间特征及使用情况调研 | 第30-66页 |
·街巷空间由传统民居间杂低层自建房构成——西街 | 第30-42页 |
·背景介绍 | 第30-31页 |
·街巷形态调研 | 第31-37页 |
·街巷活动 | 第37-42页 |
·街巷空间由多层住宅楼构成——五福街 | 第42-59页 |
·背景介绍 | 第42-43页 |
·街巷形态调研 | 第43-50页 |
·街巷活动 | 第50-59页 |
·街巷空间由民居间杂多层住宅楼组合构成——水斋庵 | 第59-66页 |
·背景介绍 | 第59页 |
·街巷形态调研 | 第59-64页 |
·街巷活动 | 第64-66页 |
第四章 调研的分析和结论 | 第66-74页 |
·传统居住性街巷与现代居住性街巷空间的比较 | 第66-69页 |
·空间肌理的比较 | 第66页 |
·空间尺度的比较 | 第66-67页 |
·界面的比较 | 第67页 |
·空间节点的比较 | 第67-68页 |
·街道活动的比较 | 第68-69页 |
·历史城区居住性街巷空间适应性重构的探索 | 第69-74页 |
·完整的历史肌理 | 第69页 |
·过渡稳定的空间层次 | 第69-70页 |
·宜人的尺度 | 第70页 |
·清晰的边界 | 第70-71页 |
·丰富且悦目的景观 | 第71页 |
·节点设计 | 第71-72页 |
·小型商业的引入 | 第72页 |
·交通的设计 | 第72-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80-82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2-83页 |